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样一群人,接力为遗体器官捐献事业默默奉献30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3:22:00    

1995年,14位老人用一纸遗体捐献倡议书,写下对生命最后的深情告白。这份以骨血浇灌的善意,在30载春秋里生根发芽,如今化作一片庇佑医学与人心的绿荫。

1996年,全国首个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组织在南京成立。从最初的不被理解到收获善意与尊重,从曾经的踽踽独行到数万人并肩向前,这群志愿者的故事,说了30年,仍不会停止。

一座城的生命契约

捐献遗体主要用于教学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较国外先进国家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后,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同步开展遗体捐献工作。1995年,南京14位退休老人倡导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以供医学教学和科研之用,提倡“三不、两献、一育”,即: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医学研究、献器官供临床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

1996年,“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组织成立,2017年更名为“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志愿者们之间互称“捐友”。

“南京很多老人的思想观念走在时代前面。”捐友崔旭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一些泛黄的申请书。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申请书上市民的名字叫仲达,落款日期为1986年12月24日。

“这是我们整理办公室资料时找出来的,我觉得太珍贵了,就拍了一些放在手机里保存。”崔旭说,如今这些资料都被南京市红十字会珍藏。

今年97岁的殷明是捐友协会第一代成员。他说,自己从战争年代走来,能留条命,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如果离世,我的躯体捐献作医学科学发展之用那多好。”殷明回忆,南京遗体捐献工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在他为捐友工作的十年内,全国不少省市都来参观学习过。

殷明儿媳妇张女士回忆,“老爷子当年忙得很,没事就去协会值班。没想到,还真给他们忙出点名堂,现在每年清明扫墓,我们都会去纪念林看看,石碑上的名字每年都在增加。”

2015年12月1日起,《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实施,对登记者权益,捐献后人文关怀、遗体尊重,遗体接收站规范等进行详细规定。同年,国内面积最大的“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建成,纪念林占地约1万平方米,成为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固定场所。201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将每年3月31日确定为“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

如今,协会共有300多位骨干成员负责捐友工作。李美娣和丈夫是1996年签署申请书的最早一批捐友。崔旭告诉记者,“我始终记得李美娣的一句话,‘我现在离不开了,组织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组织’,我想这可能就是支撑大家一直奉献的原因。”

一群人的无私付出

“我们的工作常常不被理解。”捐友黄培昇2015年加入捐友协会,这十年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早些年,他们自己带着小桌子,到各个社区去做宣传,很多居民不理解。“人家看到我们的横幅,又听我们一直讲遗体器官,觉得不吉利,拼命赶我们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也避谈生死话题。但黄培昇告诉记者,他曾经胃出血严重,多次输血治疗,当时他就想,接受了陌生人的爱心,有朝一日要回报。“人死了就死了,要是还能最后给医学发展作贡献,回报社会,这不是很好嘛。”

2017年起,黄培昇负责南京江北新区分会工作,倡导发起临终关怀小组,为遗体器官捐献者做告别仪式。

2021年,一位老人去世时因抢救得急,没来得及换衣服。黄培昇和同事宋含江赶到医院,二话没说替爷爷穿好寿衣、整理遗容。没有灵堂,只有三鞠躬与悼词,却让这位爷爷的老伴泣不成声:“是你们给了他最后的体面。”

“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我们身体力行做些小事,给逝者整理遗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宋含江说,“现在我们送别人,后面会有别人送我们,一样的。”

让黄培昇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人理解了捐友的工作,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逝者家中、小区内举办简单告别仪式,很多人表示理解和尊重。在他们的影响下,有越来越多亲朋好友加入到捐友队伍中来。“大家就像亲人一样,因为未来我们将去往一样的地方。”

一份爱的千万种重逢

捐友工作的负责人都是“社会时钟”里超过65岁的“老年人”,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他们身上有种超乎寻常的精气神。

崔旭说,这可能就是做热爱的事,“服务他人、开心自己”的魔力。捐友协会热线都转接到崔旭手机,她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采访中,崔旭一直把手机放在身边,不论是弹出信息还是有电话响起,她都会第一时间处理手机上的信息。

好多电话是半夜打来的,经常让她听了心里一惊,“我爱人也已经习惯被电话‘吓’醒。”崔旭已经74岁了,在应该含饴弄孙的年纪,她还和众多捐友一样,是家里的“大忙人”,一心扑在捐友工作上。

在大家的努力下,遗体器官捐献被越来越多人接受。100多岁的老人、出生十多天的婴儿、千里之外的异乡人……越来越多生命以另一种方式“重逢”。如今,江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达52.5万人,遗体捐献6814例,器官捐献1911例。其中,南京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达9万人,遗体捐献3744例,器官捐献461例。

2023年3月,一位处于弥留之际的浙江老人通过儿子打来电话,老人曾是抗美援朝老兵,其战友曾在南京实现捐献,老爷子坚持要将遗体捐给南京,希望和战友“重聚”。“他儿子在电话那头说,老爷子当兵就是为了国家,死后也要把自己上交给国家。”崔旭回忆道。

宋含江说,每年年底,红十字会会对捐友家庭进行摸底,防止有人因病致贫。之前有一位70多岁的捐友,身患多种疾病,平时以收废品为生,在登记时工作人员发现她生活非常困难,于是专门通过“99公益日”等途径,为她申请救助款项。

30年前种下的那颗种子,如今亭亭如盖。当医学课堂的灯光次第亮起,当移植患者眼角淌下热泪,当春风拂过纪念林漫山的“生命树”……那些沉默的捐友,终将以千万种方式,继续深爱着人间。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曾雪琦

审核:高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