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指尖轻点就能获取海量信息的时代,阅读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从纸质书页到电子屏幕,从图书馆到云端书架,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重塑着整个阅读生态。当前,数字阅读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读书新花样"层出不穷,听书、互动阅读、社交化阅读等创新形式让传统阅读焕发新生;数字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从硬件设备到内容平台都在持续升级;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阅读服务体系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个性化推荐、智能交互等功能让阅读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数字阅读的创新发展。
一、读书“新花样”
1、AI工具选书与整理“干货”
AI工具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历史、浏览习惯和喜好,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建议,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同时,AI还能辅助整理书籍中的“干货”,提高阅读效率。虽然AI工具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算法推荐,从而忽视其他潜在的好书。此外,算法偏见也可能影响推荐结果的公平性。
2、原著精讲短视频
短视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书籍内容,降低了阅读门槛,吸引了更多观众。对于时间有限的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快速了解书籍内容的有效途径。短视频可能无法全面展现书籍的深度和广度,导致观众对书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此外,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也可能影响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
3、博主分享新书读后感
博主的个人经验和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书籍。同时,博主的推荐也可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博主的观点可能带有主观性,不一定适合所有读者。此外,部分博主可能为了吸引流量而夸大或歪曲书籍内容。
二、数字阅读新建设
1、数字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7亿,市场规模为567.02亿元,同比增长22.33%,成为近五年来最高增速。从用户的阅读偏好来看,2022年电子书阅读用户题材偏好前五位分别为文学小说、漫画绘本、历史社科、搞笑幽默和人物传记。年轻读者群体除喜欢玄幻、科幻作品外,对传统文化读物《论语》《红楼梦》《西游记》的喜爱度也在升温。在阅读时长方面,2023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70分钟。2020年用户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为79.3分钟,纸质阅读时长为63.2分钟,有声阅读时长为62.8分钟。
2、新技术、新载体前景分析
AI技术已能让一部电子书生成分角色、声音多元的音频产品,在多角色对话模式下配备不同音色,大力提高了出行人群、视障和老年人等群体的阅读便利程度。
大数据、云计算为内容生产创作带来了多重创新与变革,也为数字文化消费带来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的体验。
5G技术的推广将带来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为新兴数字阅读(如AR阅读)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边缘计算可以将计算和存储资源分布到网络的边缘,通过高效的资源分配,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的占用,从而提高数字阅读应用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为其提供更稳定的技术保障。
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原著精讲短视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书籍内容,降低了阅读门槛,吸引了更多观众,拓展了阅读活动的覆盖面。
3、数字内容资源新建设
通过对存量资源的外包数据加工和增量资源的外包开发制作,丰富数字内容资源。借助协同编辑系统,从选题策划开始到交稿的全过程,由作者提供相关内容素材,并取得授权。通过版权交易方式,购买满足资源完整性、权威性需求的内容资源。通过虚拟积分、信用等级等方式授予用户一定的资源使用权,换取用户上传资源,并取得授权。利用AI技术进行选书推荐、内容解析、多模态交互等,提升阅读体验。例如,AI技术已实现将电子书生成分角色、声音多元的音频产品,方便出行人群、视障和老年人等群体阅读。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阅读偏好和行为,为内容创作和分发提供精准指导。云计算则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持大规模数字内容资源的处理和管理。5G技术确保网络运行稳定流畅,支持一站多终端服务,为数字内容资源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供基础。边缘计算则通过高效的资源分配,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占用,提高数字阅读应用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针对数字内容资源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贯穿信息生命全周期的管理/服务计划,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根据数字资源的初始价值,确定其存储服务级别,并采取相应的数字保护措施和技术,从数据安全性、可恢复性和知识产权等多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资源保护体系。设置资源更新周期,鼓励用户上传优质内容,并定期维护与删除不再适用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资源积累。实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对接,促进数字内容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适当引入有偿共享机制,鼓励商业化建设和运作,探索和制定资源付费新模式,激活资源建设活力。
三、服务的提升以及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推进
1、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变化
随着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电子书、在线文章、有声书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方式便捷、环保,且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社交媒体、新闻应用和博客等平台的兴起,使得阅读变得更加碎片化。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但这种阅读方式也要求读者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和集中注意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推荐变得越来越精准。读者希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获取定制化的阅读内容。尽管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便利,但深度阅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成为读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2、围绕变化提升服务
在公共服务机构和场所设立电子阅报栏、数字阅读终端等现代化阅读设施,满足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同时,保留传统的纸质书籍和报刊,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
创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减少干扰因素,让读者能够专注于阅读。例如,设置专门的阅读区域、提供舒适的座椅和照明等。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举办读书分享会、作者见面会、阅读挑战赛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和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和服务。例如,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推荐相关书籍、设置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等。
3、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方式
打造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检索。读者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访问和阅读图书资源。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化阅读服务的流程和质量。例如,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提高阅读推荐的准确性、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平台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等。
丰富数字内容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同时,注重数字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性,提高阅读的吸引力和价值。
与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与合作,拓展阅读服务的场景和范围。例如,在旅游景区设置阅读设施、与学校合作开展阅读教育项目等。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