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供暖季逐渐进入尾声之际,热泵产业发展添了一把“火”。
4月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公布关于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助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增长点。力争到2030年,热泵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20%以上,热泵建筑应用面积和热泵机组装机容量持续增长。
热泵是一种高效能量转换装置,通过消耗少量电力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可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用热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虽然国内的热泵产业起步较晚,但从规模上来说,当前中国热泵的产量和销售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
多位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热泵技术是国际能源署认定的低碳发展关键技术之一。受制于经济性等方面因素,目前热泵在国内的应用市场仍然处于政策培育和发展阶段,尚未充分释放潜力。尽管当前热泵在规模化参与需求响应等获取市场收益方面仍面临障碍,但这些挑战也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突破提供了战略机遇窗口。
中国热泵获国内外青睐
在上月落幕的2025年中国热泵展上,从场馆布置到参会手册,多个场景中反复出现一句“世界热泵看中国”的标语,给许多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热泵产品的销量持续增长,占据了欧洲市场约六成的份额。热泵产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热泵销售额已由2014年约8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7%以上。
中国热泵销量的猛增,既有海外的需求,也有内需的推动。“纵观世界热泵发展史,热泵的每次快速发展都与能源危机、化石燃料短缺密不可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灵艳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盟消耗的能源中约有50%用于供暖和制冷,其中超过70%的能源来自以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由于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近年欧洲能源价格显著上涨,消费者转向更加节能环保的采暖设备,空气源热泵正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类。
杨灵艳表示,热泵按照其可利用低位热源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空气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地下水热泵、污水源热泵、余热热泵等,设备的容量及适用场景规模也各不相同,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不同,其应用热泵类型也有不同的侧重。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称,当前高能效的热泵设备已成为推进全球清洁供暖转型的核心要素。据统计,热泵占据了全球住宅供暖市场规模的12%。在法国、美国等主要市场,热泵销量超过化石燃料等传统供暖系统。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热泵市场也有明显起色。2023年全球大多数地区热泵销量都遭遇下跌,但中国增长了12%,成为唯一一个热泵销售量增长的主要市场。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能源转型项目主任李鑫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各省级地区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热泵,但从结果来看,的确不及热泵在欧美应用的“声量”。以热泵在供暖市场的份额为例,美国在2022年渗透率超过30%,我国刚刚超过8%。
在杨灵艳看来,热泵的推广首先需要解决当前能源结构和价格体系下,热泵应用经济性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热泵热源的初始投资通常较高,例如户用空气源热泵较相同容量的冷暖空调价格高出一半甚至一倍以上。而且实际在工程实施当中,由于热泵应用带来的电网增容费用,适配需要进行末端改造,这些会进一步抬高成本,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地区热泵的供热成本整体高于常规供暖方式。
政策助力突破经济制约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热泵高质量发展要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充分发挥货币、信贷等金融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支持热泵推广应用、更新改造等。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这为当前制约热泵推广安装成本较高等主要问题扫除了一些投融资方面的障碍。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许多省市为推广热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设备补贴政策。例如2024年10月,北京市农业局公告称,在即将开展的“煤改电”取暖设备更新中,符合条件的村庄住户自行更新购买符合参数要求的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可获产品销售价格4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每户6000元。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杨鹂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热泵市场对政策补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我国部分地区实施的“煤改电”补贴政策为例,在政策支持下,热泵市场渗透率实现了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政策扶持对热泵市场发展的关键作用。
她表示,目前我国热泵产品和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除了在户用和商用的热水及采暖领域,为居民生活和商业运营提供节能低碳环保的解决方案以外,热泵在工业领域也有小部分应用,涵盖污泥低温干化、印刷烘干、锂电池工艺干燥、食品烟叶烘干等特定工艺。
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去年发布的《清洁的中国工业:加热电气化的技术经济分析、实施障碍及政策选项》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业约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工业加热工艺相关,工业热泵正是实现中国工业零碳之路的关键电气化技术之一。
杨鹂认为,未来工业领域,特别是工业中高温市场(满足100~200摄氏度热需求)将成为热泵行业的重要增长点。不过,相比中低温工业热泵技术(满足100摄氏度以下用热需求)在国内已相对成熟,目前高温热泵技术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对此,她建议,我国亟待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扩大工业市场需求。具体措施可包括设定明确的市场渗透率目标、提供针对性的财政支持以及制定绿色金融政策等,通过这些手段刺激市场需求。未来五年,工业高温热泵产品和技术研究将是热泵行业的技术创新重点。我国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给予相关技术示范试点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积极拓展供热热泵应用场景。
寻找市场化盈利模式
尽管各地通过政策补贴把热泵的安装成本拉回了距离常规能源更近的“起点”,但更多业内人士仍然期望以市场化的方式,体现热泵在节能环保、灵活调节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睿博能源智库(RAP)中国项目研究员陈晶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居民社区或商业区的分布式热源站相对较少,但其技术经济性优势显著。相较于传统供热方式,分布式热泵能以合理成本实现深度脱碳,同时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形成可观的电网灵活性资源。通过参与需求响应,热泵运营商既能降低供热运行成本,又能通过电力市场获取更多收益,这种双轨收益机制显著增强了技术市场渗透力。在电网和配电网系统层面,热泵的灵活调节能力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延缓电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并促进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此前,山东威海完成了全国首次省市两级的空气源分布式热泵日内万千瓦级负荷动态调控试验。该试验通过调节空气源热泵出力,实现了1.2万千瓦的最大调节功率,占威海电网最高负荷的0.5%。通过执行分时电价政策,参与电网自动调节的热泵用户每年可节省约10%的运行成本。这一成果不仅为电网提供了显著的灵活调节能力,还帮助用户节约了费用,展现了热泵作为需求侧资源的潜在价值。
在电力行业,当下另一个热门的需求侧响应资源是电化学储能。对此,陈晶盈认为,热泵系统可结合热储能装置形成协同效应。相比电化学储能,储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储能周期更长的优势,且循环衰减特性较小或无,适合区域供热系统构建调节能力。并且,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具有一定热惯性,能起到部分储热“设备”的作用,热泵可以在电力峰值前或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充裕的时间提前预热空间,在良好建筑隔热下保证用户使用时温度的舒适性,形成有效的错峰用电。
尽管前景广阔,但陈晶盈称,热泵规模化参与需求响应仍面临多重障碍。一是资源禀赋方面,热泵的市场份额目前较低,还需继续推广。二是市场机制方面,虽然国家政策明确支持需求响应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但具体实施细则、资源认证标准、价值量化模型等关键配套制度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三是商业模式层面,热泵可以直接参与电力市场,或通过虚拟电厂(VPP)参与,但两种方式都仍处于试点阶段,需要培育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商业模式。四是设备标准方面,陈晶盈建议在热泵产品技术规范中强制要求配备远程调控接口,为未来规模化聚合应用奠定硬件基础。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等撰文表示,热泵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培育期,也处在巩固行业先发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期。我国热泵产业作为绿色低碳的新力量、新动能,正在迸发着新活力,将为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紧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