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达甫锦灰堆画《万事如意》
“锦灰堆”,你听说过吗?
从字面看,“锦”是精华,“灰”为糟粕,“堆”在一起,是否有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没错,它就是大杂烩。
不过首先它是一个画种。锦灰堆也叫八破图,是一种以描绘文人书房案台等的杂物为主,以三维画面进行艺术表达的写实画法。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把一堆有文化含义的残破东西放在一起,然后画成或拼贴成一幅画,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艺术,不仅构图特异,而且视觉效果逼真,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如今它已成了一项非遗。
由于画面上经常会出现散乱的旧帖、古画、报纸、扇面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柬等物,呈现方式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类似文人纸篓里的“可回收垃圾”,所以这种画又有个名称叫“打翻字纸篓”。此外,它还叫“集珍”“断简残篇”“杂锦灰堆”“集锦”……
王世襄先生文集《锦灰堆》
12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王世襄先生的集子,收入这位大收藏家、大鉴定家的105篇文章和120首诗词,书名就叫《锦灰堆》,其意思非常明了。
历代以来,业界公认的画锦灰堆的第一人,是宁波人郑达甫(1891-1965,别名孝纲、佐宸),出自镇海澥浦郑氏十七房。
郑达甫像
镇海郑氏十七房
锦灰堆的起源,和宁波有些联系
说到锦灰堆的起源,和宁波也有无法割舍的联系。
宋末元初,吴兴(今湖州)有一位和赵孟頫齐名的大画家,叫钱选(1239-1299),喜欢喝酒,名声在外。
当时,位于宁波西乡横街、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说创建的桃源书院,传到了其八世孙王敬止手里,王敬止想给书院造点声势,就盛情邀请钱选来宁波。美酒佳肴款待的同时,请他为书院画一幅画。酒酣耳热之际,《四明桃源图》诞生了。众人见之,无不拍手叫好。
回到吴兴,某日钱选在又一次醉酒后兴起,索性将散落在饭桌上的吃剩残物绘成了一幅长卷,并题款“锦灰堆”。画中有虾壳蟹钳、破败蔬果以及掉落的羽毛,描绘细腻,呈现一派寂寥景象。
自古绘画多描摹美好清雅之物,呈现诗情画意,为何钱选会剑走偏锋?他在款识中解释:“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其间荣悴皆本于初……荣悴互为其根,生生不穷。”画破败之物,使其重焕新生的同时,也为画家带来了希望与慰藉。
之后的元代书画家张雨、杨维桢等都不吝夸赞这件作品,并称“此俗所谓锦灰堆者是也”。自此,“锦灰堆”得以推广。
这也是史书上对锦灰堆的最早记载。
在文人画家的圈子中,“小众”的锦灰堆缓慢地向前发展着。
直到19世纪中期,才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擅长金石的六舟和尚(1791-1858,俗姓姚,名达受,嘉兴海宁人),将全形拓(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融入锦灰堆,开创了“墨八破”之法。他的一幅画中,甚至包含了86幅随意排列的器物拓片。
博古与金石,开始被借鉴在锦灰堆中。
19世纪末,画家孙鸣球(1823-1903)凭借精湛的八破画技艺在北京声名鹊起。他在一面团扇上,以旧书画绘制出一幅“画中画”,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想象叙事和构图技巧,被认为“代表了美学和绘画概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镇海人郑达甫的作品,曾畅销上海
近半个世纪后,将锦灰堆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是来自宁波镇海的郑达甫。
虽然被业界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单项冠军”,但郑达甫的一生却颇为坎坷,29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以卖画为生。后来他的画技被商人发现并利用,不仅原创作品被冒名,连劳动所得也被分走大半,可以说饱经沧桑。
如今的镇海郑氏十七房
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的《馆员名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六十年1953—2013》记载,该馆馆员郑达甫早年曾任镇海辅德小学、普益学校教员,镇海县政府书记,后专事绘画,擅长国画。
这里说他“专事绘画”,指的是1919年,郑达甫离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职业画家。然而正所谓“笔砚生涯苦食艰”,他的“沪漂”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甚至到了居无定所的境地。
此时有个在上海的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结识郑达甫后,杨渭泉动了个“移花接木”的歪脑筋,将郑达甫留在家中,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正为生计所困,见有人提供住宿,画不愁没销路,还有稳定收入,也就一口答应了。
于是,杨渭泉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善于绘制“锦灰堆”。打开知名度后,将郑达甫作的画署上自己名字,开始出售。
由于这种画视觉效果逼真,构图奇特,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因此吸引了不少富户和收藏家购买。
卖画所得,杨渭泉拿走六成,郑达甫仅得四成。这样的合伙生意做了十八年,杨渭泉一直名利双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锦灰堆生意的“金主”没了,销路几近断绝。在杨渭泉眼里,郑达甫没有了利用价值,两人的合作也就此终止。
不过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锦灰堆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这些署名杨渭泉的锦灰堆画,皆为郑达甫所作。
这门中国艺术,引起了国际关注
在上海没有了立足之地的郑达甫,无奈回到镇海老家,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空余时间,仍坚持画画。但在当地,没有人知道他的画曾畅销上海滩(另有一种说法则是,郑达甫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而是在上海的居委会从事里弄文教工作)。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帮人代画的隐秘才被捅破,他的画作受邀参加1955年全国第二届美展,“锦灰堆”艺术获得了美术界的认同,王世襄、朱家溍等文物界人士更是大加赞赏,郑达甫也顺理成章地在这些精彩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1956年,他被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郑达甫是该馆第180位馆员,和他同批入馆的有丁悚、马公愚、王个簃、朱屺瞻、吴湖帆、陆小曼等人。
锦灰堆艺术的名声还走出了国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了对八破画(锦灰堆)的关注,留学美国的饶宗颐弟子、中国香港大学教授万青屴和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也在各个渠道推介这种源自中国的艺术。
2017年6月,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由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ner)策划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专门展览,引起学界瞩目。其间,白铃安女士多次来中国,展开深度研究。
白铃安研究锦灰堆的专著《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白铃安研究锦灰堆的专著《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2023年,她撰写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一书由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上的推荐语是:重寻遗失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八破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