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村新声:24名留守儿童用歌声点亮“最好的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11:00    

来源:【资阳融媒】

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因始建于明代的木门寺而得名。2023年9月,这座全国罕见的仿木结构石建筑旁,一场特殊的“文化振兴实验”悄然萌芽——24名留守儿童组成“木门之音”少年合唱团,用歌声凿穿留守岁月的孤寂壁垒,开启“精神心门”,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木门村航拍图。

坝坝会上的深思:如何驱散留守孩子心中的阴霾

“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每朵浪花一样澎湃……”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探访。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在田野上碰撞,宛如春天里最美的音符。

这歌声,来自资阳市首个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木门之音”少年合唱团。资阳市人民检察院驻木门村第一书记昌朝文,望着孩子们阳光自信歌唱的模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与一年多前相比,这些孩子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音乐让孩子们变得开朗自信。

2023年9月,昌朝文到木门村开展驻村帮扶。在村情民意坝坝会上,他深深感受到这个村庄的隐痛:父母离异、长期外出务工,让村里留守儿童问题愈发突出。20余个孩子因父母常年缺席,性格变得孤僻、内向。“合唱团的24个孩子,只有1个来自完整家庭。”昌朝文言语中满是心疼。

面对代际沟通的障碍和孩子们消沉的精神状态,安岳县石鼓九年制学校校长李平生和老师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温暖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当昌朝文把留守孩子的情况与驻村工作队队员说起时,有人出主意,“我们工作队有专业声乐老师,何不教孩子们唱歌,给他们的生活添点色彩?”昌朝文立即找到了李平生,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组建“木门之音”少年合唱团。

于是,每周二的课后延时服务,驻村工作队队员、资阳市文化馆干部、四级歌唱演员刘浩宇都会准时来到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唱歌。

声乐老师的心疼:第一堂音乐课,无人开口

合唱团成立初期,困难重重。

学校没有正式的音乐课,没有专业音乐老师,甚至没有一张完整的乐谱,孩子们在音乐教育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这让从小学四年级就接受声乐训练的刘浩宇很意外:“他们连一首完整的歌都没学过。”

学校的第一堂音乐课上,刘浩宇鼓励孩子们:“大家跟我唱,唱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敢开口,就已经成功了。”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张嘴。那一刻,刘浩宇既尴尬又着急,更多的是心疼。他明白,要让孩子们开口,得先帮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与自卑。

“不敢唱才会被笑话,敢唱就没人笑话。”刘浩宇耐心地引导。他从最基础的简谱、五线谱教起。考虑到孩子们普通话不标准,就先朗读歌词,再引导唱歌。孩子们音域窄、只会“干吼”,节奏也不好,他就带着大家反复练习。凭借专业技巧和温暖关怀,刘浩宇一点点打开孩子们紧闭的心门。

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敢于开口表达。自卑从他们的神情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的热爱。从最初不敢唱,到如今在音准、乐感、情感、咬字、节奏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孩子们的歌声,开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音乐老师刘浩宇带着合唱团孩子在田野上排练。

《最好的未来》是孩子们学唱的第一首歌。“不仅因为旋律、节奏、音域合适,更因为歌词特别贴合孩子们的情况。”刘浩宇说,就像歌词里写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乡村振兴的和鸣:音乐点亮孩子们的星辰大海

安岳县石鼓九年制学校,这所原本没有音乐课的乡村学校,因为“木门之音”少年合唱团的出现,成了留守儿童情感的“解压阀”,梦想的“孵化地”。

孩子们在田野上排练。

经过系统训练,变化在五线谱上生长:

由于爷爷奶奶相继过世,12岁的小徽(化名)常年与14岁的姐姐生活,内心时常苦闷。自从加入合唱团,他性格逐渐开朗,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名。“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歌唱家。”小徽眼里闪着光。

14岁的小婷(化名)在重组家庭中找到了新支点。这个数学成绩一年间提升40分的女孩,即将迎来中考的关键时刻。“唱歌不仅让我快乐,更是释放压力的秘密武器。”谈及未来,她眼里闪着期待,“刘老师的高音太震撼了,真想一直跟着他学下去。”

小嘉(化名)是合唱团的领唱,妈妈在县城精神病院治疗,爸爸远在西藏工作。在合唱团里,她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家时,她常站在楼梯间练歌,还会教妹妹唱歌。“爸爸看到我唱歌的视频后,逢人就炫耀,说这是我女儿。”

孩子们自信阳光的微笑。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要富足,精神更要富有。”昌朝文感叹道。在木门村,音乐不仅治愈了留守儿童的孤独,也为整个村庄注入新的生机与希望。如今,“木门之音”少年合唱团在市内共参加10余次演出,成了村庄的一张亮眼名片,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当童声穿透木门寺六百年的石檐,我们听见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和声。那些曾因留守而沉默的孩子,在合唱中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出口;那些因闭塞而胆怯的目光,在掌声里沉淀出自信的光芒。木门村的歌声正在诉说:真正的振兴,始于对每个孤独心灵的诗意托举。

全媒体记者 谢小英 李梅 胡佳音 刘金林 卢嗣成 段仰仰

本文来自【资阳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