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固然能够防范风险,却限制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育人
据媒体报道,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讨论。
明明已经上了大学,一些高校的管理方式和中学相比没有多大的差别,部分大学生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被限制,“久在樊笼里”。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成年,需要剪断依赖父母的心理“脐带”,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立自强、自律自制,懂得自我管理、自力更生,不仅是大学生对亲子关系的一种重新认识和发现,也是大学生个体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个别高校的“中学化”管理既忽略和漠视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也背离了教育规律,不可避免会遭受批评质疑。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哪怕确实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个别高校的“中学化”管理初衷良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堵代疏、因噎废食,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家校沟通有助于塑造育人合力,却不能没有分寸与边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家校之间的沟通更加低成本高效率。过犹不及,家校沟通一旦逾越了分寸与边界,就很可能会从“多赢”演变为“多输”——过度管理不仅让大学生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让家长们陷入了“管多了孩子不干,管少了学校不干”左右为难的困境,还让学校增加了管理成本,耗费更多的资源用于“管住”大学生之上。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学化”管理带来的好处与方便,却遗忘其隐性的负功能。“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固然能够防范风险,却限制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育人。高校组建家长群固然有助于增强家校互动,却也会给许多人带来烦恼;给家长寄成绩单固然能够通过家庭力量激励和鞭策大学生“更上一层楼”,却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学业焦虑,让学习变得更加功利与浮躁。
做好学校管理的关键,在于清晰界定高校的权责界限,不能把不该学校承担的责任也推给学校,让高校承担“无限责任”,而应让高校实现“松绑减负”“轻装上阵”。在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复杂关系中,只有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让高校实现内部治理的优化与升级,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2版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