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一个01年小伙子频繁改名字的新闻。不少朋友大概也看到过,但有多少人能搞清楚这个小伙现在叫什么?
一个与我们生活无甚相关的小伙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浏览了大量碎片化新闻后,依然搞不清楚基本的新闻事实,更不明白这么追着一个人改名字的事情不放做什么。
笔者梳理了一番——这个湖南小伙一开始叫朱云飞,从2024年5月开始,先后改名为“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后申请随母姓改名为“周天紫薇大帝”,未获批准,4月27日再申请改48字新名,当地公安明确表示户口簿上无法容纳这么多字,又没通过。这还不算完,最新报道是,小伙还有一个备选名字“周武王”!晕了没?
频繁改名,是有新闻性的。讨论申请改名“周天紫薇大帝”被拒是否妨碍了公民更改姓名自由,改名字该不该有次数、字数限制,如何防止姓名权、行政资源被滥用等,都有一定公共价值。若阐释得当,还能促进个人自由、公序良俗、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当前,不乏以此事为切入点,探讨姓名权自由与法律边界等话题的好作品,当然,也有不少频繁追踪事件表层动态、过度聚焦个案细节的碎片化、浅层次作品。
小伙申请一次报道一次,连篇累牍描绘其每次改名的心路历程,猎奇压倒了新闻价值判断,过度聚焦个人淡化了公共色彩,也难怪尽管当事人否认炒作,还是有不少网友揶揄“天天炒作这种无聊新闻才是最大新闻”,更有人批评“改个破名字水了多少期了?”
除了关于频繁改名这件事本身的讨论,还有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媒体如何避免沦为炒作工具?
此次小伙频繁改名事件中,不同的报道侧重点、深度、规模,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之前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面对自媒体编造的剧本,有媒体跟风转发,沦为炒作工具,有媒体核实真相,提升了自身公信力。可见,尤其面对新闻性存在争议的选题时,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观感的好坏。
反向思考,假如我们是企业或个人,该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炒作、博取关注?网络上有不少“教学帖”,其中一个就提到“争议式勾引”炒作技巧,即“在法律的空白、道德的边缘,形似徘徊,引发争论,从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空白之处做文章”,“越是有争议(甚至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传播面越广”。
当哗众取宠者一而再、再而三尝到甜头,会不会变本加厉?当恰巧进入争议地带者发现流量密码,会不会由此开发“新大陆”?类似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反炒作水平。
注意力时代,博眼球的需求越汹涌,媒体反炒作的水平也要越高,这也是时代必答题。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