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厦大师生全程参与考古发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0:10:00    

来源:【厦门日报】

厦大师生在考古现场发掘。

厦大师生在考古现场观察出土竹简。

厦大张闻捷教授团队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编磬(一种古代打击乐器)测音。(本组图/受访者 提供)

厦大师生全程参与考古发掘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近日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不仅“挖呀挖”

还用电脑给编钟编磬测音

“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学界设置的最高级别和最权威的奖项。武王墩一号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2020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联合对武王墩一号墓开展发掘。

也是从那时起,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现场就成了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博士生柴政良的“课堂”。从研究生二年级到博士四年级,五年来,除了读博第一年回校上课,其他时间他都待在武王墩考古基地,寒来暑往与泥土打交道。不过,考古人不觉得这件事枯燥,因为每一天的发现都是新的。

五年来,在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带领下,陆续有近20位厦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参与过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他们多跟随张闻捷教授从事楚文化研究。

在现场,厦大师生主要负责这座九室楚墓西室和南室的文物提取及后续的文物整理。除了下足传统考古功夫,厦大人也在实践中引入了技术手段,比如用电脑测音软件对武王墩的编钟编磬进行测音,为研究中国古代音律提供参考。

厦大考古师生参与项目

第二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去年底,武王墩一号墓的田野发掘工作结束。但柴政良至今还留在武王墩考古基地,他和老师同学将继续参与该项目的考古发掘报告编写、文物整理和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比如,对破碎的文物进行拼合,拍摄文物照片并绘图等。

据悉,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柴政良说,作为一名考古人能够进入这样高规格的项目是非常幸运的,它让自己学过的考古知识真正从书本走向田野,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这份事业的魅力和意义。

这是近年来厦大考古师生参与的第二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他们参与的“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点击

武王墩墓

武王墩墓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陵园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车马坑长达148米,陪葬墓、祭祀坑星罗棋布,主墓封土高逾14米,墓坑深达20米,展现了楚国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

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记者 郭睿)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