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12:00    

文/天下奇闻

编辑/天下奇闻

---前言---

京津冀协同战略下,天津卫正以"双城记"破题高质量发展。

这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既勾勒出津滨双城"哑铃式"硬核布局,又暗藏海河两岸产城融合的巧思。

智能科技园轰鸣的机械臂到北塘古镇新修的青石板路,这座九河下梢的老工业基地,正用轨道交通串起创新链,拿生态廊道兜住文化魂,在碳达峰倒计时中擘画着北方经济新版图。

京津冀协同下的"双城记"

天津卫这波国土空间规划可真是下了血本儿!

超六成企业看好2035年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关键得唱好京津冀"群口相声"。您瞅天津港的龙门吊正忙着装卸集装箱,跟隔壁滨城的智能科技园形成了鲜明对比儿,这俩兄弟伙配合得挺好。

规划里说的"双城协同、轴向集聚"可不只是文件上的漂亮话——海河两岸的滨城

CBD和津城老码头,通过新建的Z4地铁线实现了半小时生活圈,产业布局像糖葫芦似的串在京津走廊上。

生态突围与低碳转型

要说天津人最上心的,还得是家门口那点生态家底。

七里海湿地最近架起了电子眼监控站,守牢了全市25%的生态红线区。

中新生态城那边的智慧公交,车载系统能实时计算碳排放量,这在全国都算头一份。

规划里提到的碳达峰可不是空话,大港油田的"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预计2025年就能替代30%化石能源。

要我说,这既保住了煎饼果子的烟火气,又整出了绿色发展的新门道。

产业升级的"硬核"布局

天津卫的老铁西工业区最近大变样,原先的轧钢厂改造成了无人机产业园。

港口经济这块,东疆保税区搞的"船边直提"新模式,让进口汽车通关时间压缩了70%。

更带劲的是生物医药谷,那边实验室里搞基因编辑的博士们,和杨柳青的年画师傅居然搞起了跨界合作。

您说新鲜不?这就是规划里说的"先进制造业+文化赋能"新打法。

智慧赋能与城乡共振

最后一招得说说城乡统筹的巧劲儿。

蓟州山区的老乡现在用上了"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系统,自家种的板栗扫码就能查生长记录。

市里五大道景区刚上线的AR导览,让游客举着手机就能看见溥仪的汽车从身边开过。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得是社区里的"银发智能驿站",大爷大妈刷脸就能预约助老服务。

这些实打实的创新,正让天津卫的老城厢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