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粮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集团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棉油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棉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0年5月18日,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实行政企分开、费用包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启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新时期。
2004年,中储粮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提出建成集仓储、转运、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粮油企业的发展目标。
2005年,中储粮开始成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
2008年,中储粮决定成立中储粮油脂公司,实施油脂油料专业化运作。
2012年,中储粮成立董事会,由现行总经理“一把手负责制”改为董事会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013年,中储粮全面推进经营专业化及物流专业化改革,成立中储粮物流公司。
2017年11月1日,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中储粮完成公司制改制,企业类型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名称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变更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储粮集团公司的职责和使命就是“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简单的来说,中储粮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中储粮最直观也最优秀的成绩出现在2006年,与其说是成绩,不如说是战绩。粮食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粮食作为武器攻击他国,美国对此轻车熟路。2006年,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其中前三个是美国企业,路易达孚是法国企业)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我国的粮食领域,而且直指我国的主粮——小麦和玉米,妄图复制2003年四大粮商联手做空中国大豆市场的历史。
2006年,“四大粮商”以自然灾害为借口,四处散播小麦和玉米减产的消息,以此来哄抬国际粮价,当时国际小麦价格涨了3.4倍,玉米涨了3.2倍,一时间,我们国内的粮价也蠢蠢欲动,小麦从1400元涨到了2000元,玉米从1200元涨到了1800元,虽然与国际粮价相比,涨幅并不是很大,但也足以在市场上造成恐慌。
但与2003年不同的是,关键时刻,中储粮出手了。为了抑制小麦和玉米的价格,中储粮选择入市,平价抛售国家储备粮,稳定供需,平稳粮价。面对我国的出手,国际粮商选择一意孤行,对抗到底,它们高价抢购中储粮抛售的储备粮,妄图造成供不应需的假象,炒高粮价。于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开始了,一开始,中储粮10天抛售一次,后来每周一次,到了最关键阶段,已经演变成2天一次,只要你敢买,我就敢放。中储粮的大量抛售,让国际粮商根本猜不透中储粮手中到底有多少粮食,眼看手中积压的粮食越来越多,而抛储依旧源源不尽,国际粮商越来越支撑不住了。
杀人诛心的是,中储粮还放出消息:“中国的储备粮是一亿吨,足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谁再敢来炒作粮食,就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吃下一亿吨”。一亿吨,面对如此的天文数字,国际粮商无力再战,最终,国际粮商终于爆仓,全球粮价大幅度下跌。这也意味着,国际资本之前高价购买的粮食,赔的不仅连本钱都没赚回来,而且亏损达上千亿。这一仗,是中储粮第一次向世界粮食巨头亮剑,面对垄断了世界粮食近百年的强大对手,以一敌四,中储粮大获全胜。
粮食稳定供应是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或在粮食供应上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就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威胁国家的粮食主权和战略安全。中储粮等国有企业的存在更多地是在民生等领域提供保障作用,资本是要盈利的,而国企在很多地方是不计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