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常识 >

怎么界定诈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6 13:06:07    

诈骗罪是指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界定标准如下:

主观方面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意图非法获取他人财物。

具有直接故意,即明知其行为会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仍然实施欺诈行为。

客观方面

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

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财物,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数额要求

诈骗数额较大,通常指骗取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一定标准,如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具体标准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他严重情节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如多次诈骗、流窜作案、使用暴力或威胁手段等,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如集团作案、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等,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排除情形

正常的借贷行为、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等,因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诈骗罪。

行为人在合法经营中因亏损而躲债,也不构成诈骗罪。

特定情形

电信诈骗、杀猪盘等特定类型的诈骗行为,具有更具体的欺骗手段和受害对象,如通过电话、网络、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进行诈骗。

综上所述,界定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欺诈行为、被害人的错误认识及财产损失,并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