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常识 >

连篇累牍的意思和典故(成语故事 连篇累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9:36:38    


连篇累牍

基本词义

连篇累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文章或文件数量繁多,篇幅冗长。暗示内容空洞、赘述过多。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文人写作文章普遍追求词藻的华丽与浮华艳丽,而忽视了文章的实际内容和深度。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初年,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谔在《上书正文体》(见《隋书·李谔传》)中,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文人们为了攀比词句的华丽,不顾文章内容,导致文章空洞无物,尽是一些吟风弄月、虚幻不实的内容。他在奏章中写道:“竞骋文华,遂成风俗。……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互相比赛词句的华丽,已经成了恶劣的风气。文章不讲什么正当道理,只写一些虚幻的枝节,只讲究一个韵、一个字的奇特、巧妙;一篇又一篇地写了许许多多,堆满了桌子,塞满了箱子,但写的无非是月、露、风、云等虚幻之物。

李谔认为,这种文风不仅无益于朝政,反而会使朝政日益混乱。因此,他恳请隋文帝下令禁止这种浮夸的文风,倡导实际、有深度的写作风格。

隋文帝在读了李谔的奏章后,深感其言之有理,于是下令改变文风。从此,“连篇累牍”这一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文章篇幅很多、文辞冗长而没有实际内容。其中,“连篇”指一篇接一篇,“累牍”则指写满字的简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堆叠起来。这一成语常含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文章或作品。这一成语也成为了后世批评浮夸文风的重要工具之一。

例句

他那篇连篇累牍的报告,虽然详尽,但缺乏重点,让人难以抓住核心。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冗长乏味:形容文章或讲话过长,且内容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

长篇大论:指内容多、篇幅长的文章或讲话,多含贬义,指内容空洞、啰嗦冗长。

废话连篇:指说的话都是一大堆不切实际的空话,没有实际意义。

反义词:

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要点。

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内容精炼。

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