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常识 >

鲁迅先生简介资料(鲁迅鲜为人知的往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8 08:19:19    

1927年,鲁迅先生从北平搬到了上海,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十年时光。

这十年间,鲁迅先生不再做什么教育部的小公务员,也基本不再教书,他以稿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当时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后人计算,他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四五百块银元左右,鲁迅喜爱买书,每月还要固定寄100块银元给母亲和原配朱安,时不时还要救济生活窘迫的进步青年,所以生活远谈不上富裕。为了节省开支,鲁迅先生抽烟只能选些便宜的牌子,这无疑导致了他肺病的加重。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以文字为武器,化身为一名横冲直撞的战将,他一往无前地向前冲锋,一头扎进无边的泥泞。不停有箭支从前后袭来,所有人都与他战斗,他也与所有人战斗。

简而言之,右派觉得他水平不行,左派觉得他立场不够坚定。

水平问题见仁见智,嬉笑怒骂皆可应对。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梁实秋和鲁迅爆发了一系列著名的论战,梁实秋认为鲁迅的翻译水准实在是太差。两人都是一代文豪,吵到后面难免有些意气之争,鲁迅的笔战功力妙到毫巅,梁实秋完全无法抵挡,他形容梁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文章读来令人畅快淋漓,至今发人深省,形容的又岂独是一个梁呢?

被质疑立场不够坚定就难以解释了,我们今天当然知道,毛主席说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同时还是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可是放在当时的情境下,究竟什么叫立场坚定?是每日高喊几句口号,还是干脆剥开肚子看看究竟有几碗粉?毕竟真理是相对的,权力是绝对的,而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裁决立场是否坚定。

激进的作家们以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人物阿Q为例子,说鲁迅已经老了,像个老头子一样,他的作品也已经过时了,不代表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创作的先进性,中国的农民形象怎么会是这样愚蠢蒙昧的呢?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阿Q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鲁迅笔下的阿Q,看到村里老爷姓赵,便欢天喜地地到处宣扬自己也姓赵;鲁迅笔下的阿Q,对强者谄媚摇尾,对同自己一样的弱者则凶狠鄙夷;鲁迅笔下的阿Q,躺在残破的土谷祠里做着大梦,幻想怎么获得地主的各种财产、宁氏大床,以及怎么跟村里的女人睡觉。外面的晚霞红焰焰的,照着他熟睡中张开的大嘴。毫无疑问,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鲁迅用他来讽刺了所谓“革命”后的种种乱象,直到今天我们望向四周,周围人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似乎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影子。可是你写得越鲜明,越容易被人断章取义而当做攻击你的武器,他们进而质问鲁迅的创作究竟是为文学而革命,还是为革命而文学?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大概是坚决服从指令的“士兵”。

对鲁迅尖锐地批评越来越多,言语也越来越重,甚至有文章攻击他是布尔乔亚的代言人,属于有闲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最恶的煽动家。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于郭沫若,他说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

相比于应对梁实秋时的游刃有余,面对上述批判时鲁迅则显得有些痛心疾首。鲁迅自认为是左派,可是对他伤害最深的也是左派。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止一次对友人述说着被围攻的苦闷,“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倘若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妆从背后给我一刀......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因此,倘受了伤,就得躲入深林,自己舐干,扎好,给谁也不知道。”

好在时局的发展使鲁迅摆脱了被围攻的困境。

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受苏共高层权力斗争的影响,左倾思潮严重,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被斯大林认为其需承担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最终被开除出党。苏共高层的斗争也波及到正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学员,大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员被强行开除出党,要么被隔离审查要么被驱除回国。(中共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刘仁静恰好正在中山大学学习,他自称在回国途中于土耳其见过托洛斯基,从此以托洛斯基的秘书自居,有趣的是,由于性格太高调,国内的托派也不接受他)。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受到苏联的赏识,一跃成为党的总书记,日后他被捕后说自己只不过是个摆设,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时实际主持中央工作是的李立三。

外面的白色恐怖日益残酷,党内的纷争也愈演愈烈,李立三急需要一个有巨大社会声望的人来为极左的政策做宣传,最好的人选当然是鲁迅。1929年11月,李立三找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吴黎平,指示,“一、文化工作者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自己内部不应该争吵不休;二、我们有的同志攻击鲁迅是不对的,要尊重鲁迅,团结在鲁迅的旗帜下。”

李立三下令要求左派作家们要尊重鲁迅,并且希望鲁迅做左联的领袖人物,正在被围攻中的鲁迅居然成了名义上的“领导”,还得到了最高领导的背书,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谓刺激,普通人的起落也许只在“大人物”的一念之间。

当初围攻过他的人又只好上门道歉。至于被当做批判武器的阿Q,自然就无需鲁迅解释了,有人主动会帮他解释——阿Q和阿Q精神要分开看,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不是一般农民的典型,阿Q精神要反思。

就此鲁迅成为左联名义上的领袖(之所以说名义上的,是因为左联奉王明之令解散时,鲁迅十分反对,然而并没有用),随后李立三亲自约见鲁迅,希望鲁迅能公开支持他的立三路线,所谓立三路线,是指革命可以在一省或者数省首先获得成功,李立三盲目推行的左倾政策给我国的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各苏区的红军贸然向聚集敌人重兵的大城市,付出了巨大而无谓的牺牲。

面对极左的激进政策,鲁迅没有给领导面子,他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