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斗蟋:中华斗蟋具有头大、颚发达、前胸背板宽大、颜色鲜明、光泽度高、牙齿坚硬锐利、翅膀上有明显的凹凸花纹、活动勤快好动、食欲旺盛等特点。中华斗蟋广泛分布于国内大多省份,是知名度最高、使用最广泛的斗虫品种。
外形特点:
体长13~18毫米,通体黑褐色。
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
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
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
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2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
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生活特征:
中华斗蟋的雄虫好斗,且善于鸣叫。
中华斗蟋的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少数有后翅且能飞翔。
长颚斗蟋:长颚斗蟋具有头大、颚发达、前胸背板宽大、颜色鲜明、光泽度高、牙齿坚硬锐利、翅膀上有明显的凹凸花纹、活动勤快好动、食欲旺盛等特点。长颚斗蟋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是很好的斗蟋品种。
外形特点:
长颚斗蟋的颜面凹入,好似瘪嘴,因而又有“瘪嘴”之名。
长颚斗蟋全身黑褐色,和蟋蟀形状极为相似。
长颚斗蟋前翅较发达,能覆盖腹端,后翅与雄虫相似。
长颚斗蟋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前胸背板淡褐色,有黑斑,肢上也有黑斑。
长颚斗蟋雄虫上颚大牙明显伸长,颜面中央扁平,形成一个平的三角区,从侧面看,颜面成一斜线或略凹陷,形似猴脸,故名“猴脸蟋”。
生活特征:
长颚斗蟋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掘洞穴或利用现成瓦砾石块缝隙而居。
长颚斗蟋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度角。
长颚斗蟋具极强的领地占有习性,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和单只雌性配偶。
长颚斗蟋有趋光性,后翅发达的个体有时会飞翔起来扑向灯火。
双斑蟋:双斑蟋具有头大、颚发达、前胸背板宽大、颜色鲜明、光泽度高、牙齿坚硬锐利、翅膀上有明显的凹凸花纹、活动勤快好动、食欲旺盛等特点。双斑蟋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是很好的斗蟋品种。
外形特点:
双斑蟋的雌虫比雄虫略大,产卵瓣平直,略长于后足股节端部,尖而长,如同拖着一把尖刀。
双斑蟋的雄虫前翅宽大,超出腹端,后翅发达,翅须呈须状,超出尾须和前翅。
双斑蟋的成虫体长23~27mm,前翅长15~18mm,后足腿节长12~15mm,产卵管长15~17mm。
生活特征:
双斑蟋常躲在草丛间、树皮下、落叶及石头间。
双斑蟋的前翅相互摩擦可以发出声音,但只有雄虫能发声,目的是为了吸引雌虫的注意。
双斑蟋的成虫寿命40天左右,雌虫产卵量63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