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日顶流”崇正书院,木绣球下藏着怎样的往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9:30:00    

4月1日,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正值春日,庭院内数株木绣球迎风绽放,洁白如雪的花团与古朴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迅速成为南京城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这座看似寻常的江南书院,却承载着一段跨越五百年的历史。

“很多人来这里拍照打卡,却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组成员王聿诚娓娓道来。据王聿诚介绍,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明朝著名学者耿定向,见清凉山环境清幽,便选定地址,倚山就势,建立了崇正书院。”

“所谓‘崇正’,就是‘推崇正统儒学’之意。”王聿诚说,耿定向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政治家,为官清廉刚正,政绩显著。在那个王阳明心学盛行的年代,耿定向试图通过书院教育匡正世道人心。“在耿定向弟子中,最出名的就是‘状元郎’焦竑,他是明代南京的第一位状元。”

这之后,崇正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明万历初年,书院被废,耿定向去世后,焦竑为追悼先师,将书院改为“耿公祠”,并题记“耿天台先生讲学处”。清初,祠堂又被毁,后来一度改建为“云巢庵”。乾隆年间,云巢庵毁于一场大火。之后僧人展西募资修复,将其改为佛事活动场所。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功能已变,但仍沿用“崇正书院”之名。

咸丰年间的战火,书院再次被毁。直到同治四年,僧人可曾重建并更名为“小九华寺”,有地藏殿、灵宫殿等建筑,成为南京城内一大寺庙。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

1982年,在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的主持下,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专家团队历时两年,依山势重建了书院的三进院落,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第三进称“清凉胜境”,筑于高处,正殿是一座高6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和六角亭等。建筑面积1104.4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定名为“古崇正书院”。1992年,崇正书院又变身为了“中华奇石馆”,成为展示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座建筑的每一次变迁,都折射出时代的印记。”王聿诚感慨地说。从儒家书院到佛教寺院,再到今日游人如织的文化地标,崇正书院默默见证着南京城的沧桑巨变。如今,当素洁淡雅的木绣球再度绽放,修缮一新的崇正书院重新敞开大门,人们在此赏花、拍照、品读历史,这座古老的建筑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