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王桂丽 孙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闫航)在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大韩大家庭农场的智能温控棚内,乳白色的羊肚菌破土而出,煞是喜人。从2022年单个试验棚的试种,到如今12个标准化大棚矩阵的壮观阵列,大韩大家庭农场用三年时间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裂变式发展”。
在负责人韩俊利的手机终端上,12个种植棚的实时数据正在跳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智能滴灌系统构建起数字化种植矩阵。韩俊利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羊肚菌,“现在通过物联网系统,菌丝发育期的温度误差能控制在±0.5℃以内。”
在芦台经济开发区,羊肚菌正在经历华丽变身。冻干产品保留着97%的营养成分,菌汤包实现“3分钟出高汤”,甚至菌柄都被制成宠物食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使产品附加值提升5—8倍。电商运营中心里,90后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现“云种植”过程。这种“前店后厂+云端经济”的模式,让农产品跳过中间环节直达消费者。
晨光熹微中,郭宾城俯身揭开棚布。“这是第三茬菌丝,很快就能采收羊肚菌了。”自当地推广庭院经济以来,他积极参加开发区组织的羊肚菌技术培训,将闲置庭院改造成标准化菌棚。在自家庭院开辟出100平方米的种植区,让“菌中黄金”在方寸之地绽放生机。
羊肚菌每年10月底种植,来年3月底收获,可实现四季轮作。目前菌丝存活率达95%,预计首季可采收鲜菌50公斤。
“别看院子不大,目前产量不高,但这个菌种市场行情好,能有好收成。”郭宾城介绍,大韩大农场的技术员每周上门指导,帮助解决菌丝分化等技术难题。
如今,周边23户村民效仿发展庭院种植,形成“前院菌棚、后院加工”的特色产业链。这种“小庭院大产业”模式既盘活闲置资源,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当夜幕降临,农场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在韩俊利的规划蓝图中,2025年将开发“层架式”栽培技术,推广菌菇宴、菌棒DIY等体验项目,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从单一种植到产业融合,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羊肚菌产业的故事揭示着现代农业的进化密码。以科技创新突破生产边界,用制度创新重构生产关系,通过价值链重塑打开产业空间。
这片盐碱地上的实践表明,当传统农业插上现代产业的翅膀,田野里生长出的不仅是作物,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