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黄煜尔
2024年4月24日下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未来艺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未来艺术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武林921数字文化产业园内的新华书店“文字里”隆重举行。来自哲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套具有理论价值与学术高度的丛书面世。
管慧勇社长与孙周兴教授、书籍作者及到场专家合影留念
活动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嘉文主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管慧勇首先在致辞中表示,正是因为本丛书背后凝聚了深厚的学术力量与前沿思想,出版社才坚定地予以支持出版。本次首发的“未来艺术丛书”共六册,涵盖了数字艺术、生物艺术、艺术与技术伦理、现象学空间理论、图像与画面研究等多个维度,体现了跨学科、跨媒介的深度融合。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能推动国内外对当代艺术和未来艺术的研究,填补艺术哲学领域的部分空白,也能为中国学者在国际艺术研究领域发声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管慧勇发言
本丛书由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创新中心孙周兴教授担任主编,孙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未来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与时代意义。他指出,当下文明正从“记忆文明”走向“预感文明”,艺术与哲学在不确定的技术时代承担着重新定义人的存在与未来形态的使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未来艺术丛书”的出版成为学术介入现实、回应时代转型的实践成果。
“未来艺术丛书”主编孙周兴教授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刘芳博士作为主编助理在发言时谈到,在这套丛书的出版过程中,作者团队和编辑团队通力合作,克服了版权采购、视觉图像调色、跨领域审校等一系列技术与协作难题,最终确保图书内容严谨、印制精良。丛书作者团队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他们的研究既扎根学术传统,又极具时代敏感性,为“未来艺术”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编助理刘芳博士发言
随后,本套丛书的六位作者依次发言,分享各自研究主题与写作初衷。中国美术学院张钟萄博士对本书的出版团队表示了感谢,并以“数字生态”为视角,讨论了艺术与技术共构下主体的转型。中国美术学院张浩博士围绕“图画与画面之间”的格哈德·里希特艺术研究,强调了绘画的抵抗性和对创作的坚持。浙江大学石磊博士从海德格尔的空间思想出发,探讨了构建现象学空间哲学的可能性。浙江传媒学院郭建平博士关注了物与事件及其关系,旨在重新思考艺术中的生成维度。浙江传媒学院李天成博士分析了数字艺术在“超工业社会”中对异化的抵抗。河南科技大学史珂博士探讨了生物艺术如何在生命技术时代介入文化与伦理讨论。
《走向数字生态:或社会危机中的艺术与主体》作者张钟萄老师发言
《迫近的艺术:图画与画面之间的格哈德·里希特》作者张浩老师发言
《不显眼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空间问题研究》作者石磊老师发言
《从物到事件》作者郭建平老师发言
《技术、艺术与异化:数字艺术研究》作者李天成老师发言
《生物艺术研究》作者史珂老师发言
接着,到场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在赠书仪式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向浙江大学图书馆赠送了一套“未来艺术丛书”,希望这套书籍能成为高校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资源。
到场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
管慧勇社长向浙大图书馆代表赠书
“未来艺术丛书”由孙周兴教授担任主编,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出版26种图书。本次发布的6种新书分别为:《走向数字生态:或社会危机中的艺术与主体》《生物艺术研究》《迫近的艺术:图画与画面之间的格哈德·里希特》《技术、艺术与异化:数字艺术研究》《从物到事件》《不显眼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空间问题研究》。
孙老师分享书籍内容
作为一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丛书,“未来艺术丛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艺术哲学和当代艺术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未来将继续出版该套丛书系列,进一步深化与学术界的合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艺术理论著作,助力中国学术声音走向世界。
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正如主持人所言,“未来艺术丛书”的本次首发只是一个开始,期待未来更多卷册问世,持续为思想界注入活力,为公众打开通往艺术哲学和未来艺术世界的大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