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陈楠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产业格局。
光伏与储能产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也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作为这一领域的头部玩家,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航新能”)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创业板书写其资本新章。
公开资料显示,首航新能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电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为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下游应用领域为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及地面电站等。
令业界颇为好奇的是,这家成立仅12年的企业,如何在欧洲市场实现对SMA、SolarEdge等国际巨头的赶超?其境外营收占比超75%、毛利率持续领跑行业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护城河与战略逻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番通过资本市场的助力,首航新能不仅能够加速产能扩张步伐,进而提升其全球化布局能力,构筑更加坚实的竞争壁垒。
在全球能源革命与产业周期共振的变奏曲中,光伏与储能两大黄金赛道正在逆势崛起。
历经政策退坡、产能过剩等周期性阵痛的光伏产业,随着2025年硅片价格企稳与产业链利润再平衡,即将迎来黎明破晓时刻。机构测算显示,主产业链毛利率有望在明年Q2重返15%以上,这标志着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跨入“精耕细作”的新纪元。
而储能市场则如离弦之箭,中信建投与中金证券双重预测称:2025年其全球市场规模剑指2000亿元,储能出货量预计突破449GWh,同比增幅达30%,俨然成为能源转型浪潮中最汹涌的浪峰。
首航新能自2013年成立之日起,便精准地选择了“光伏+储能”的双赛道布局,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卓越的技术实力,持续深耕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黄金赛道,形成了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两大业务支柱,实现了对产业周期变化的良好适应。
而回溯公司过去十年征程,恰似一部微观产业进化史:2013年以小功率并网逆变器切入分布式蓝海,2016年先知般布局储能赛道,逐步锻造出“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的三叉戟产品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逆变器被业内视为光伏系统的“心脏”,这些年则凭借分布式能源的燎原之势实现指数级扩张。Wood Mackenzie数据显示,2016-2023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从81.3GW飙升至536GW,年复合增长率超30%,相当于每两年半实现市场规模翻番。
而首航新能另一轨道储能逆变器则是更猛的“黑马”。
起点研究院预测其2024年出货量将暴增79.8%至151GW,至2030年将突破1773GW,年均53.3%的增速曲线令人惊叹。
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新能源电力“间歇性魔咒”破解需求的集中释放,当下储能系统已从“锦上添花”升级为“不可或缺”的基建设施。
“双轨”布局战略,也令首航新能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表现出“韧性穿越周期”的特点。
公司的并网逆变器营收从2021年11.77亿元稳步攀升至2023年20.6亿元,彰显传统业务的压舱石作用;储能逆变器则在2022年大增226%,创下13.73亿元营收纪录;而储能电池业务则从2021年2.17亿元飙升至2024上半年3.18亿元,完美诠释了何为“站在风口上的起舞者”。
三大业务线的结构化增长,也完美折射出首航新能对能源革命浪潮的深刻解构。
随着近年来各路资本加大对新能源的关注,要在这个赛道杀出血路,就必须依靠技术开山。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422.53万元、1.92亿元、3.08亿元和1.54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达7.49亿元,占营收6.51%;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技术人员525名,占比近三成,资金和人员上的大手笔投入令公司构筑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比如,其SOFAR 6KTLM-G3光伏逆变器最大效率达98.4%;电网交互技术可应对30种以上电压谐波,电网支撑技术实现60毫秒级有功调节、30毫秒级无功响应,电流谐波畸变率<1%;光伏组串I-V扫描与智能诊断性能获行业最高Level 4认证,这些硬核参数使其产品成为欧洲户储市场的“中国名片”。
这些优秀技术的沉淀源于公司深耕产学研融合战略,其早在2017年便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了“储能变换与系统集成技术中心”,累计产出94项实用新型专利,助力公司斩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光伏和储能逆变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质认证。
同时,技术所搭建的护城河也令首航新能的财务数据比较亮眼。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34%、35.40%、31.52%和34.87%,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技术奠基的同时,政策红利也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动能。
屡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光伏和储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
而据《关于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光伏和储能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此外,欧盟提出了REPowerEU计划,到2025年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320GW,到2030年达到600GW。欧洲太阳能屋顶倡议(European Solar Rooftops Initiative)将推动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对首航新能而言,其兼具“好技术+好产品+前景赛道”,未来实现“几何级增长”也就有了可能性。
事实上,对新能源赛道的选手而言,其业务究竟有没有竞争力和想象力,还要看其“全球化”这个战略构建得怎么样。
据德邦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储能市场在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69GWh,预计到2027年将进一步攀升至652.4GWh,复合增长率高达56.7%。而中金证券的预测则显示,到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将达到449GWh,同比增长约三成,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首航新能已经凭借“技术适配性创新+本土化深潜”的双轮战略,上演了一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商的全球化突围战。当行业还在争论“不出海就出局”时,这家企业已用十年时间将75%以上的营收锚定在海外市场。2024年上半年,其并网逆变器境外销售的毛利率达39.94%,与境内业务毛利率形成23.5个百分点的“鸿沟”,称得上是中国制造出海的经典样本。
那么首航新能海外业务的高毛利率成功法则是什么?研究其招股说明书,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全场景产品矩阵,二是本土化。
具体来说,首航新能早在2016年便超前布局储能研发,以面向储能场景的智能一体机PowerAll、工商业场景的PowerMagic储能系统、面向大型地面电站的PowerMaster集中式储能系统,构筑起全场景产品矩阵,其通过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和安全性,获得全球市场认可。
Wood Mackenzie数据显示,首航新能2023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冲进行业前十,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本土化上,公司先后与意大利ZCS公司、德国REFU公司、波兰EnergyNAT公司和SOLTEC公司,以及法国SYSTOSOLAR公司等国际合作伙伴紧密协作,通过广泛的渠道网络建设和本土化营销服务体系,使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快速渗透到欧洲、亚太、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等多个新兴市场,逐步实现了全球市场的深度覆盖。
据了解,印度、巴西、波兰等新兴国家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光伏市场之一,而首航新能目前在这些国家的市占率已经居前。分析认为,首航新能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全球新兴市场,源于其此前在欧美等高端市场积累了优秀口碑,比如其连续5年获得德国权威研究机构EuPD Research颁发的多个国家“顶级光伏品牌”奖。
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四大领域:储能系统建设、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研发中心升级以及营销网络建设。这一战略布局将显著提升首航新能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首航新能将持续深耕清洁能源转换和储能技术领域,而此番成功上市所带来的资金助力,其发展速度或将开启“加速模式”。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