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温暖的身体,是抵御疾病的最佳屏障!倒春寒天气,中医教你这样应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2:38:00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大医精诚】

春意渐浓,乍暖还寒。随着气温的反复波动,"倒春寒"成为春季养生不可忽视的挑战。

对女性而言,此时身体易受寒湿侵袭,导致气血不畅、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痛经、关节酸痛、感冒等问题。

如何抓住养生关键期,通过食疗与保暖抵御春寒?这份女性专属养生指南,助你安稳度过冷暖交替的时节。

倒春寒为何对女性威胁更大?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体质多偏阴柔,阳气相对不足。春季人体毛孔逐渐张开,但倒春寒的冷风夹带湿气,容易从体表侵入经络,导致以下问题:

1.气血凝滞:寒气使血管收缩,加重手脚冰凉、痛经、经期血块等问题;

2.脾胃虚寒:低温影响消化功能,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3.免疫力下降:温差大易诱发感冒、鼻炎,或加重关节旧疾。

因此,女性在倒春寒期间需遵循"春捂秋冻"原则,重点养护阳气,兼顾祛湿驱寒。

食疗养内:暖胃驱寒,补足气血

饮食原则:少食生冷,多温补;健脾祛湿,养肝血。

推荐以下四类食疗方案:

暖宫驱寒汤饮

1、姜枣桂圆茶:生姜3片、红枣5颗(去核)、桂圆肉10克,煮水代茶饮。生姜驱寒暖胃,桂圆补血安神,适合晨起饮用。

2、当归羊肉汤:羊肉250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枸杞10克,炖煮1小时。温补气血,改善宫寒、手脚冰凉。

健脾祛湿粥品

1、茯苓山药粥:茯苓15克、山药100克、粳米50克,煮至软烂。茯苓利水渗湿,山药健脾,适合易水肿、舌苔厚腻者。

2、红豆薏米粥:赤小豆30克、炒薏米20克(生薏米性凉,需提前炒制)、红枣5颗,可加少量红糖调味。

疏肝养血小食

1、玫瑰红糖饮:干玫瑰花5朵、红糖10克,沸水冲泡。缓解春季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低落、乳房胀痛。

2、黑芝麻核桃糊:黑芝麻、核桃仁等量研磨,每日1-2勺冲服。滋补肾精,润泽肌肤。

忌口清单

避免寒凉食物:冷饮、冰品、生鱼片、西瓜、苦瓜等;减少高糖、油腻食物,以免加重湿气。

外防春寒:保暖有重点,细节护健康

关键保暖部位:腰腹、脚踝、后颈、肩背。这些区域分布重要穴位(如命门、三阴交、大椎穴),受寒易引发全身不适。 穿衣指南

1、"洋葱式"叠穿法:内搭轻薄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选择针织衫、马甲,外穿防风外套(如风衣、薄羽绒服),方便随温度增减。

2、必备单品:高腰护腹裤、长袜(覆盖脚踝)、羊绒围巾(保护大椎穴)。

居家暖身法

1、艾草泡脚:每晚用艾叶15克、生姜3片煮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至微微发汗即可。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2、热敷腰腹:睡前用暖水袋或艾灸贴敷于小腹(关元穴)、后腰(命门穴),缓解经期不适。

运动升阳

推荐温和运动:八段锦、瑜伽(如"猫牛式""蝴蝶式")、快走。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发热、呼吸顺畅为度。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拍打胆经(大腿外侧)促进气血运行。

顺应天时:调整作息,养护肝气

春季对应肝脏,熬夜、情绪波动易导致肝火旺盛,与倒春寒的寒气交织,形成"寒包火"体质(表现为上火却怕冷)。建议:

1.早睡早起:尽量在22:30前入睡,避免耗损阳气;

2.情绪调适:多晒太阳、听舒缓音乐,按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解郁气;

3.室内防潮:阴雨天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保持湿度在50%-60%,避免湿邪入侵。

倒春寒虽短暂,却是检验身体防御力的关键期。通过"内补气血、外防寒湿"的养生策略,不仅能平稳度过冷暖交替,更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记住:温暖的身体,才是抵御疾病、焕发容颜的最佳屏障。这个春天,愿你从容应对气候挑战,收获由内而外的活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