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提起尧舜时期,往往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确实干了很多好事。
就比如有关倾听民意这件事情,尧舜时期做得相当不错。
尧舜时期,在办公的地点的前面设置了旌幡,民众可以到旌幡下畅所欲言,有什么疾苦、建言都可以在旌幡下畅所欲言。
而且还在一些交通要道,竖立一个叫做“谤木”,谤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恶意攻击,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责备。而这个谤木就是为了让大家反映批评施政者。
这有点像帖子里的留言,民众可以在上面进行书写。
西周时期,不但继承了谤木的制度,还增加了一个设备:肺石。
这个肺石是一块形状类似肺的石头,通常放在朝门外边,如果有所诉求,比如穷困、屈冤等,都可以在肺石下进行过投诉。
这个肺也很形象,肺是发声的器官,寓意传达民众的声音。
西汉时期,告状制度越来越成熟,民众可以自述,也可以公检法公诉,跟现在很像。
为了倾听民众的声音,更进了一步,叫做诣阙上书,就是书写文章进行上书,这个直诉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有个著名的故事,叫缇萦救父。
这个故事太有名了,被后人写进了二十四孝里。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载。
整个事情是,有个叫淳于意的医生,他原来当过官,为人清廉,后来弃官从医,救治了很多人。但是后来犯了罪,被抓到了长安,将要遭受肉刑。
而所谓肉刑,就是脸上刺字,割鼻子之类的,很是残忍。
淳于意有5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而缇萦是他的小女儿。
淳于意被抓走的时候,很是伤心地说道:自己五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没有,关键时刻一个都指望不上。
缇萦听到后,伤心地哭了,并跟着来到了长安,而后就给当时的汉文帝上书。
书中的大意是自己的父亲以前为官清廉,从医救治了很多百姓,而如今他犯了罪,要遭受肉刑。肢体受损,没法复原,连改过自新都没有机会。
她希望自己代父亲受过,情愿为奴婢,让自己的父亲免除肉刑。
汉文帝看到缇萦的上书之后,也感到肉刑太过残忍,就废除了肉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记得大秦帝国里,秦孝公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嬴虔,他是太子的老师。
当时秦孝公让商鞅变法,而太子犯了错,根据法律,嬴虔要遭受劓刑,最后嬴虔真的被割了鼻子。最后导致嬴虔性情大变,可见这种肉刑对身心都是很残忍的刑法。
但是告状这种事情,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了主流位置,民众深受影响,以至于几千年,咱们老百姓还保持着息事宁人的思想,基本上不是什么大的事情,或者实在受不了的事情,都选择私下协商,很少去打官司。
而且形成了打官司很丢人的思想,直到近些年来,才有所改善。
而孔子对诉讼是怎么说的呢?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对待诉讼这事儿,孔子跟别人一样,觉得不诉讼是最好的。
隋朝别看时间不长,但是却也干了很多好事情。
比如隋朝刑法志对告状制度有了专门的规定:
“有枉冤,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
这个制度大致形成了后世的制度,就是县级单位作为基层单位,可以进行告状。
如果不准,可以逐级上告。
没有经过下面基层的诉讼叫越诉。
唐朝制度就完善了许多。
据《唐律·斗讼》“越诉”载,“凡诸辞诉,皆从下始,从下至上。”
这个制度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经过基层的申诉,上级官衙不受理。
这种制度让绝大部分的诉讼可以在基层进行处理。
当然也有一些案子,是需要越级上诉的,因此武则天时期,也设置了一些特殊通道。
比如,在朝堂的四面设置了青丹白黑四色铜瓯,这个就是信访办的雏形,群众来信可以投到这些铜瓯里。
后来的宋元明清以及当代基本上继承了唐朝的制度,要进行逐级上诉。
这些是管理国家的方式,当然,也设置了越级上访的一些特殊制度。
主要有以下三种:
诣阙:这种制度又叫叩阍,就是可以直接向最高级别的机构投诉。
叩阍,就是直接叩击宫门,实际是直接给当权者上书。
隋唐之前可以。但后来隋唐时期,就有了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这个事情。
拦舆:这个事情,咱们在影视剧里见的太多了,最有名的就是包青天里的故事,很多都是拦轿喊冤。
汉朝刘邦时期,由此刘邦征伐英布回京,被老百姓拦了车驾。老百姓喊冤,说相国萧何低价强买田地。刘邦收了状纸,回去后,把诉状丢在了萧何脸上,让他亲自去给老百姓谢罪。
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在保护萧何,国家有律法,这样做其实把律法放到了一边。
登闻鼓:登闻鼓的事情,影视剧里也常有,
这个登闻鼓不是随便敲的,一般敲登闻鼓是要有重大冤屈,直达上听的。
而且这登闻鼓动静太大,三天两头去敲,当权者也受不了。
可是登闻鼓毕竟是倾听民意的象征,于是就有个一个现象,登闻鼓在那摆着,但是呢,却有官兵把守,不让你敲,真是既当又立。
有关登闻鼓的故事,梁书有个记载,挺有意思。
有个叫吉翂的少年,敲响了登闻鼓。
他的父亲是一个县令,被人诬告,被抓到了京城监狱。
过去,刑讯逼供太常见了,这个县令挨不过酷刑,招供了,按律当斩。
十五岁的吉翂敲响了登闻鼓,愿意一命换一命,替父去死。
而这个时候梁帝想的是什么,想的是这少年背后肯定有人指使他,不然怎么会敲响登闻鼓,想出替父去死的主意。
于是就让人查,吉翂坚持是自己的想法。
后来梁帝就把父子二人释放了。
汉文帝那样的皇帝不是能经常遇见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重视倾听民意,因为他本身就是从底层爬到皇帝位置的,他做过和尚乞丐,家里人基本都饿死了,很惨。
明朝初年,有百姓手里举着大诰(类似现代宪法),去南京告状,沿途官员不敢阻拦。
有一个官员拦阻了这个百姓,后来被朱元璋知道后,挖去了官员的膝盖。
但明朝后来并没有延续朱元璋的政策。
明朝对越级上告采取了严苛的制度,明朝大明律规定,越级诉讼,要笞五十。
当然明朝也有越级上告成功的例子,这例子竟然跟刘瑾有关。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沧州肃宁县,有人把儿媳妇给杀了,死者家属当然就不愿意了。
于是就把杀人者给告了,但是没想到的是,杀人者在地方上很有势力,串通各级官员,造谣生事。说死者跟哥哥通奸,东窗事发后自杀了。
这简直是杀人还要诛心啊,这家人当然急了,直接进京告御状。
到了京城时,正好碰上皇帝出宫祭天,这家人就要拦御驾告状。
陪同正德皇帝出宫的是大太监刘瑾,要说刘瑾啊,在历史上是臭名昭著,但是这次却干了一件好事。
那天,估计刘瑾心情好,竟然接了状纸,他帮着苦主翻案,把杀人者给杀了,而且还把各级官员给处理了。
这事竟然是刘瑾干的,可见人性的复杂程度,一个坏人偶尔也会干一点好事的,可能在那苦主的眼里刘瑾就是明朝包青天吧。
明清有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引入了讼师制度,也就是现代的律师。
雍正年间,有个年轻女子,死了丈夫,两人没有孩子。
丈夫家的几个小叔子意图对女子图谋不轨,女子想改嫁。
但过去对女子很是压迫,主流思想是让女子守节。
女子改嫁很难很难,女子只好去打官司,女子找了一个著名的讼师。
讼师听完了女子的讲述之后,沉吟了一会,然后在诉状上写了十六个字:
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
主要意思是,女子才十九,丈夫死了,没有儿子,公公壮年,小叔子都没有老婆,都是血气方刚的年龄。
其实,隐含的意思是,这家人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县太爷一看这状纸,就冒汗了,直接给批了,让女子改嫁。
其实,古代对于道德看得极其重要,而考核官员还有教化方面的事情。
如果女子仍然在那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事情就会宣扬出去,而县太爷的名声也跟着受损。
相比一个女子的改嫁,县太爷可不敢冒这险。
清朝对越级上访也是非常严格的,不但会打五十,而且即使告赢了,也会判告人流放两千里。
清朝就有了一个著名的案例,叫杨乃武与小白菜。
笔者小时候看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电视剧,当时真是太火了,家家守着电视等着看,那时候通常都是一天一两集,但看得有滋有味。
这个案子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人性的复杂让这个案子变得诡异而多变,咱们把这个案子拿出来详细讲述一下。
杨乃武与小白菜
小白菜原名叫毕秀姑,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
平时她爱穿白色上衣,绿色裤裙,远远看去,像一棵白菜,于是被人叫做小白菜。
他的丈夫叫葛品连,原来葛家是卖豆腐为生,但是葛品连的父亲病故,豆腐店也关门了。
而他的母亲喻氏改嫁给了一个木工,葛品连就在继父的推荐下,去了一家豆腐店帮工。
葛品连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于是,就托没人找到了小白菜,而且此时葛品连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子。
这事搁到现在简直不可想象,一个肤白貌美的女子,要嫁给一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三十岁的大龄青年。
这事,在古代还真就发生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白菜的家境估计不太好。
杨乃武呢,是一个举人,家境小康。他年幼丧母,由他的姐姐杨菊贞抚养长大。
杨乃武娶妻詹善云,詹善云死后,她的妹妹詹彩凤又嫁给了杨乃武。
杨乃武本人比较刚正,经常替老百姓写诉状,也算是一个讼师。他比较愤青,因为县里钱粮舞弊,与县太爷刘锡彤结了梁子,杨乃武曾经写了一副对联: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还贴到县衙的照壁上。
葛品连成亲后,没有房子居住。而此时,正好杨乃武家修房子,就请葛品连的继父帮助修理房子。房子修好后,有一间空闲,葛品连就想租用杨乃武家的房子。
葛品连与小白菜就租住到了杨家。
而葛品连因为在豆腐店帮工,早出晚归,有的甚至晚上都不回来。
而毕秀姑在杨家帮助杨妻做家务,小白菜吃苦耐劳,聪明能干,杨氏夫妇也很满意。
杨乃武的姐姐叫小白菜一起吃饭,小白菜对写字诵经产生了兴趣,于是杨乃武有时候会教小白菜写字。
后来,杨乃武的妻子詹善云难产死了,小白菜跟杨乃武仍然同桌吃饭。
有些市井无赖听说后,就造谣,说杨乃武跟小白菜有奸情。
而且还画了一幅羊吃白菜的漫画,贴到了杨家的墙上。
谣言传到了葛品连的耳朵里,葛决定搬家。
葛品连与小白菜搬家后,两家再也没有了交往。
强奸小白菜
葛品连一家搬走后,县太爷刘锡彤有个儿子叫刘子翰。
这家伙是一个浪荡子,还有一个情妇。
刘子翰见小白菜肤白貌美,于是就让情妇诱骗小白菜到她的家中,趁机强奸了小白菜。
而粮吏何春芳听说了此事,趁小白菜家中只有她一人,就用刘子翰的事情要挟小白菜,想强奸小白菜。小白菜拒绝,二人推搡,正好葛品连回家了,何春芳离开了。
葛品连觉得是小白菜给自己戴绿帽子了,特别是在杨乃武家,就有传言。
葛品连更加怀疑小白菜,于是就对小白菜动辄打骂。
有一天,葛品连买了几十斤白菜,让小白菜腌咸菜,晚上回来,看小白菜还没有腌制好,就打骂小白菜。
小白菜很是气恼,就剪掉自己的头发,要出家为尼,在亲人朋友的劝说下,总算二人重归于好。
葛品连之死
葛品连一日身体寒热,双膝红肿,得了流火病,这是一种急性病。
小白菜就让他请假,在家休息两天。
葛品连不听,仍然去工作。
两天后的早上,葛品连回来了,浑身颤抖。
葛品连让小白菜托人买东洋参和桂圆煎汤服下。
下午,毕秀姑发现葛品连口吐白沫,不能说话了,急忙找人送往医院,傍晚葛品连就死了。
死尸疑云
葛品连死后两天后,尸体竟然出现了异样,口鼻有血水流出。
原本大家认为葛品连是病死的,但是大家见了这种情况,就怀疑葛品连的死另有隐情。
葛品连的干妈冯氏于是就找人写了状纸,到衙门喊告葛品连死因不明,让官府前来验尸,以确定死因。
初次验尸
县太爷刘锡彤接到状纸之后,准备与仵作沈祥以及门丁沈彩泉前往验尸。
这个时候,碰见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生员,名叫陈竹山。
他来县衙为县太爷看病,结果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他大胆猜想,认为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而后毒杀了葛品连。
刘锡彤听了这个猜测之后,就上心了。
三人验尸的时候,沈祥发现葛品连尸体淡青色,口鼻有淡淡血水流出,而身上有十来个大水泡。
症状与宋慈的《洗冤录》里记载的砒霜中毒状况并不符合,而后,他又用银针探喉,银针呈青黑色,而且不能擦去,这一点类似砒霜中毒。
沈祥向刘锡彤禀告了此事,觉得葛品连是中毒而死,但是并不能确定是什么毒。
门丁沈彩泉认为葛品连一定是被谋杀,而毒则为砒霜,沈祥不认可,二人争执。
而刘锡彤则认可沈彩泉的说法,是砒霜所致。
小白菜被骗
刘锡彤等人验尸结束后,就把小白菜与杨乃武带回去受审。
问小白菜毒从何来,与谁通奸。
小白菜回答不知道。
而这个时候,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翰与粮吏何春芳怕小白菜供出二人,于是就找人骗小白菜说,如果说是杨乃武所为,就可以减轻罪责。
而且还警告小白菜不要把刘子翰强奸她的事情供出来,否则罪加一等。
第二天,刘锡彤对小白菜刑讯逼供,小白菜扛不住刑罚,于是就说初五的时候,杨乃武给了他一包治疗流火的药,让给葛品连服下,后来就死了。
拿到小白菜的口供之后,刘锡彤如获至宝,而后对杨乃武进行了刑讯逼供。
动了三次重刑,但是杨乃武不认罪。
初五的时候,杨乃武并不在余杭县,没有作案时间,与小白菜所说的供词相左。
刘锡彤让小白菜与杨乃武对质,小白菜怕受刑,坚持之前的供词。
刘锡彤认为事情已经明了,于是,就把案件上报到了杭州知府,进行定罪。
知府审理
杭州知府陈鲁审理后,发现杨乃武并未认罪,很难定罪,于是就让余杭县进行重审。
复审期间,刘锡彤为了让这个案件过审,也为了给杨乃武定罪,于是把关键点进行了篡改。
比如,口鼻流血改成七窍流血,更符合砒霜中毒的特征;小白菜之前供词中杨乃武初五给了他毒药,改成初三给的;而仵作沈祥验尸之前并未用皂水擦洗银针则改成了已经用皂水擦拭。
修改完成之后,就把人犯卷宗转到了杭州知府。
杭州知府审理的时候,更加狠。
因为杨乃武坚决不认罪,杭州知府陈鲁就施展酷刑,杨乃武熬刑不过,只能胡说了。
陈鲁问砒霜哪来的?杨乃武说是向爱仁堂的店主钱宝生买的。
而后又把爱仁堂店主提到了杭州。
店主说自己不叫钱宝生,叫钱坦,没有卖给杨乃武砒霜,近期也没有见过杨乃武。
后来,在陈鲁的威逼利诱之下,钱坦怕自己遭罪,就承认了卖砒霜给杨乃武。
于是,证据链似乎完整了,陈鲁就定罪杨乃武斩立决,而小白菜则是凌迟。
而后将审理结果上报到浙江省按察司。
三司会审
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听到判决之后,就到浙江省告状。
浙江巡抚派遣了一个候补知县去密查,这个候补并未密查,而是按照刘锡彤所说禀告了巡抚。
巡抚组织三司会审,按照陈鲁所定的罪名,进行上报。
第一次京告
杨菊贞于是就去了京城,继续上告,并让杨乃武写下了自述状。
但这次京告却失败了,她向京城的都察院投了状纸,但是都察院并没有审理,而是发回去重审。
重审的时候,浙江巡抚用重刑吓唬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二人怕受刑,没有翻供。
这次仍然维持了原判。
第二次京告
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杨菊贞决定进行第二次京告。
在去之前,杨乃武让杨菊贞去找杭州拜访三个名士,汪树屏,夏缙川和吴以同。
三人听说了这个案子之后,均表示愿意帮助杨家进行京告。
第二次京告过程中,夏缙川的哥哥夏同善多次同翁同龢提及了杨乃武的案子。
翁同龢是谁,如果比较熟悉历史的话,就知道,这个人是光绪帝的老师,而且是十分信任的老师。
翁同龢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个案子疑点重重。
于是就把案子送到了刑部进行重审,而且给光绪皇帝写一个奏折。
而后慈禧太后下旨,让浙江巡抚杨昌濬督促相关官员进行审理。
湖州知府徐瑶光进行了提审,提审的时候,并没有用刑。气氛比较和缓,于是杨乃武和小白菜都进行了翻供。
而且小白菜还将刘子翰奸污自己,以及别人劝供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而其他的一些人的口供也变了。
而此时,证人爱仁堂的店主钱坦已经死在了监狱中。
这个案子,一审并没有能结案。
这个案子审了很久,但是却没有定案。
于是,慈禧派遣御史去浙江私访,于是发现这个案子问题太多了,就向慈禧禀告了此事。
慈禧派遣礼部侍郎胡瑞澜提审。
胡瑞澜也是一个老狐狸,觉得这个案子太复杂了,不想趟浑水,于是就申请让他人审理。
慈禧并没有批准。
而此时,浙江巡抚杨昌濬得知后,对刑部侍郎胡瑞澜威逼利诱,觉得这个案子不能动。
动了会引起天下震动,让士林不满。
还让自己的亲信陪同胡瑞澜进行审理。
刚开始,杨乃武和小白菜还是翻供,胡瑞澜便动了刑,小白菜屈服,而杨乃武还是不肯认罪。
胡瑞澜就把这个糊涂案,糊涂地上报了。
提京复审
这个案子报纸,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申报,前后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发表了新闻评论多达六十多篇,而申报的记者也参与了这个案件的调查。
这个案子扑朔迷离,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关注。
在大家的持续关注下,后来也引起了慈禧的注意。
胡瑞澜把这个案子办成了糊涂案,士林不答应了。
士林中二十多人联名向都察院施压,提请到京复审。
慈禧并没有批准,要求胡瑞澜再审,这次杨乃武和小白菜继续翻供。
胡瑞澜不得已,把主犯翻供的事情上报,而且认证也死了,提请让其他人再审。
在士林的多次请求下,再加上报纸不遗余力地报道,慈禧于是决定提审人到京进行审理。
浙江巡抚杨昌濬把人和相关资料交到了京里。
刑部审理
这次刑部的审理可谓高规格,由刑部尚书桑春荣领衔。
审理的时候,行不大堂里坐满了陪审和观审人员。
第一日,提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便把自己的遭遇说了出来,而小白菜则把自己的遭遇一一叙述,还说了刘子翰奸污她的事情,以及被人劝供的事情。
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是询问亲邻,以及仵作。仵作沈祥承认了并没有用皂水擦拭银针。而口鼻血流到了耳朵,误认为是七窍流血。
而此时,县太爷刘锡彤对仵作破口大骂,说仵作沈祥胡言乱语。
刑部的人,问刘锡彤为什么要篡改证据证词。刘锡彤哑口无言。
经过刑部审理,确认杨乃武和小白菜并没有毒杀葛品连。
而接下来进行的验尸则给这个案子进行了盖棺定论。
再次验尸
葛品连的尸体被运送到了京城,这次刑部尚书亲自带人去开棺验尸。
仵作去取出了主要骨骼,颜色是白色,没有中毒迹象。
这个案子就彻底天下大白了。
判决
这个案子,最后的判决也值得深思。
仵作沈祥杖八十,刑两年,流放三千里。
县太爷刘锡彤革职,发往黑龙江赎罪。
知府陈鲁革职,巡抚杨昌濬革职,礼部侍郎胡瑞澜革职。
而杨乃武被杖一百,原因是他跟小白菜同桌吃饭,不避嫌疑,并且革去了举人功名。
杨乃武被释放后,拜谢了帮助他的人,后来回家继承祖业,家里经济也慢慢好转。
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杨乃武去世,74岁。
小白菜被杖八十,理由跟杨乃武同桌吃饭,不守妇道。
小白菜被放出后,家人不愿意认领,回到了余杭,新任县令让她重新嫁人,而小白菜则选择了出家为尼,青灯古佛,余生苦寂。
事实上,越级上访的事情能成功的少之又少。
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大家就可以发现,各级官员就成为越级上访的巨大阻力。
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很多官员成了冤案的帮凶。
而现在社会,其实上报给媒体,才是更有效的途径。
通过舆论的监督,让事情更容易得到解决,而去京城告御状,往往不太合适,而且很难取得成效,遭受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