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常识 >

医疗美容需谨慎,别让美容变“毁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6 08:19:38    

近年来,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潮流影响,大家对医美的接受度和需求也不断提高。商家也纷纷推出了许多营销概念,如“轻医美”、“快餐医美”等,在宣传时往往强调“安全无痛,操作时间短,恢复周期快”等,而刻意弱化其中的风险,混淆医美与一般美容的边界。


医美和一般的生活美容有什么不同

1.医美。医美是“医疗美容”的简称,按照卫生行政管理有关规定,“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医疗美容本质上是医疗行为。

“医疗美容机构”是指以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它本质上是医疗机构。医疗美容机构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医疗美容产品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医疗美容过程中使用的“医疗美容产品”,多属于药物、医疗器械,必须在有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内,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且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的医生才能操作。

有些医疗美容产品的使用具有创伤性和侵入性,若操作失误或不规范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即使是由有资质的医生正确操作使用医疗美容产品,也可能因消费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一定概率的不良反应发生。

2.生活美容。生活美容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所进行的皮肤、毛发的护理、按摩等带有保养或者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美容院等生活美容机构须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化妆品主要采用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将产品散布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的目的。化妆品的使用方式没有创伤性和侵入性,采用注射、口服等方式使用的产品均不是化妆品。化妆品的施用部位是人体表面,所以施用部位深入真皮层或者皮下的产品,均不是化妆品。化妆品是日用化学工业产品,故一些美容仪器、设备均不属于化妆品。

使用化妆品进行美容,消费者一般可以自行选择和使用。一些专业线产品(例如:烫发、染发等产品),建议由美容师或美发师操作使用,其目的是得到更理想的美容美发效果,而非出于对产品使用安全的担忧。

相对来说,化妆品的使用要安全得多。合法的化妆品在上市前均经过安全评估,确保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风险。


使用医疗美容产品引发的常见不良反应

1.肉毒素。目前医疗美容中应用最多的是A型肉毒素,多用于治疗面肌痉挛和改善面部动力性皱纹。注射本身可导致红斑、水肿、瘀斑、疼痛等不适。 注射过程中如果注射解剖层次不准确或药物剂量不恰当,肉毒素作用到非靶向肌肉,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上睑下垂、眉下垂、复视、斜视等。正常情况下A型肉毒素在面颈部美容适应症中的使用剂量十分安全,但是近年来,来源不合法的肉毒素产品注射后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反应,轻者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重者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呼吸肌麻痹、尿潴留等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2.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透明质酸注射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疼痛、局部红肿、瘀斑,注射过浅因为光线折射的原因会导致皮肤看起来“变蓝”,矫枉过正等;另外,局部感染、过敏反应、皮下结节、肉芽肿等不良反应也较为多见。注射后发生血管栓塞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是透明质酸填充剂治疗中最为紧急、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诊断和处理,皮肤软组织血管的栓塞极易导致皮肤组织坏死,眼底血管的栓塞甚至会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

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引起皮肤红肿、创面,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皮肤敏感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引发感染、形成瘢痕。


注射医疗美容医疗器械消费风险提示

我国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胶原蛋白植入剂等整形用注射填充物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注射针等医疗器械注射到真皮层或皮下组织。与整形用注射填充物类医疗器械配合使用的注射针,也应当在我国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射针具有创伤性和侵入性,若操作失误或者不规范将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按照有关规定,相关注射必须在有资质的美容医疗机构内,由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的执业医师操作,并严格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进行使用。

对于可用于医疗美容的医疗器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实行严格管理。建议消费者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可用于医疗美容的医疗器械,以免不当使用造成伤害后果。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服务时,应选择具有开展医疗美容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医疗美容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充分了解并合理评估,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