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云坍缩到一定程度时,中心密度已经高到可以吸收几乎所有的热辐射时,中心温度就会经历一次剧烈攀升,如果这个星云的总质量差不多与太阳质量时(在一个到两个太阳质量之内),其中心温度可以达到一万摄氏度左右。
此时这个高密度、高温度的星云中心区域,就可以将其称为原恒星。
然而星云的坍缩仍旧在继续,原恒星的质量还是不断上升,密度也是一样,都在上升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这时候原恒星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平衡其自身的引力,毕竟此时的恒星阶段距离后来的主序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
太阳系大约在45亿年前由一团稠密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形成。可能由于附近一颗爆炸的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导致了尘云的坍缩。当尘云坍缩时,它形成了太阳星云——一个旋转的物质螺盘。
在中心区域,引力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最后,核心区域的压力足够大而使氢原子开始聚变生成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我们的太阳因此诞生,它最终聚集了初始太阳星云中超过99%的可用物质。
星云中较外的物质也聚集成团块。这些团块相互撞击,形成越来越大的物体。它们中的一些变得足够大,以至于被自身的引力塑造成球形,成为行星、矮行星和大卫星。而在其他情况下,行星并没有形成。小行星带是由早期太阳系中未能融合成一颗行星的碎片组成的,其他较小的剩余碎片变成了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小的不规则卫星。
之后就形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