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孙科 记者 韩玉/文
“郑开同城”迈入新阶段!
4月17日,“郑开同城服务专窗”上线,105项高频事项实现“异地通办”。
从交通到政务,郑州、开封迈入同城化发展“深水区”。
郑开新生活:105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
17日,郑州、开封政务服务事项“双城通办”正式启动,“郑开同城”服务专窗分别在两地揭牌。
随着服务专窗的开通,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将打开——
在办事流程上,身份互认功能让郑开居民“零门槛”跨城办事。依托“郑好办”与“汴捷办”构建的用户身份鉴权认证互信体系,不用重新注册,登录就能异地办事。
在服务内容上,两地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两个APP上互设专区,提供公积金、社保、旅游以及办事预约等服务。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首批105项高频惠企便民事项,涵盖异地就医、交通、企业档案迁移等生活工作各方面,郑州、开封两地居民在任何一地的办事大厅都可以办理,不用再两地来回奔波,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能办异地事……
郑开迈入同城化发展“深水区”
对于郑开同城化发展来说,此次新举措具有标志性意义。
时间回到2005年,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并写入省“十一五”规划,自此,开启了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郑开同城,交通先行。
一年后,郑开大道就建成通车,同日,郑开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开启了全国跨市域公交运行的先河。
此后,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正式开通运营,实现25分钟两市直达;郑开城区间高速公路实现两地小汽车免费通行;沿黄大道和沿黄生态廊道建成贯通……郑州、开封两地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
同城化发展不止于交通,在产业上,郑开汽车产业带加快建设,开封城投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开封武秀汽车配件自动化线扩建项目顺利完工,综合保税区奇瑞KD工厂投入使用,尉氏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初具规模,郑开形成300万辆整车产能。
不过,这种“硬件”上的“双向奔赴”,还远未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郑开需要有更多可能性。
去年2月,国务院对《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做出批复,提出要“推动郑州—开封同城化进程”;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分别明确:提速推进郑开同城化、深入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
由此看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对郑开同城的发展寄予厚望。
近段时间以来,郑州、开封“大动作”频出:
2024年底,处在郑州、开封两地中间的中牟新区成立,该新区将为郑开同城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打样”。
今年4月10日,2025年郑开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两地都提出,要在更多领域强化合作。
如今,在郑开同城化进入20年之际,“郑开同城”服务专窗揭牌,正如仪式上,郑州市相关负责人说的那样,此举标志着郑开同城化发展从基础设施“硬联通”迈向政务服务“软联通”的新阶段。
“服务专窗的上线,也意味着郑开两地在制度互联互通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希望以此为开端,郑开同城化未来将迈出更大的步伐,如医保、社保等实现同一水平共享。
这一理念与郑开两地的思路不谋而合。
活动现场,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将完善“线上专区+线下专窗”矩阵,推动更多事项从“通办”向“通享”升级。
同城发展的“模范生”秘籍
郑开“牵手”2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模范生”尚有差距。
2024年6月,开封召开郑开同城化工作专题会议,会上直接指出:要借鉴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先进经验。
开封鼓楼夜市 图片来源:开封市政府官网
长三角、成渝两位“重量级”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有哪些“秘籍”?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年,三省一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就共同设立了跨行政区域常设机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
同时,在产业创新方面,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出资,2023年,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
2024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以占全国约1/26的面积,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
再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0年初,我国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随后,四川、重庆联手,建立起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并开始探索跨省投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同时,成渝两地还共同制定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数据显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为30.3%。
针对下一步发展,耿明斋提出建议:郑开同城还可学习上海虹桥商务区模式,省级层面建立一个功能区,并制定统一规划,郑州、开封各自成立负责此事的管委会,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落地。
来源:金水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