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对我海事、物流和造船等领域宣布最终措施答记者问,表示美方措施充分暴露出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本质,是典型的非市场做法,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色彩,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尊重事实和多边经贸规则,遵守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甩锅推责”,尽早纠正错误做法。中方将密切关注美方有关动向,并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院长陈继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宣布的301调查限制措施,剑指中国海运运营商及拥有中国造船舶的全球航运企业,意图通过额外收费手段予以施压。然而,此举犹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拟议措施无异于在全球供应链的棋局中投下一颗石子,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加剧美国通胀危机并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根基。相关成本将通过供应链转嫁给进口商和消费者,相关费用和限制措施将加剧美国主要港口拥堵危机,大幅增加港口集疏运系统压力,并造成美国物流网络混乱。这些干扰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让美国最终承受代价,还将削弱全球供应链弹性和韧性。
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美东时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301调查的最终措施。一年多来,中方针对美方301调查反复申明立场,并提供中方立场非文件,要求美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将自身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归咎于中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在美方不久前举行的听证会上,绝大部分各国行业代表对美方措施表示反对,美国内对此也有很大反对声音。但美方还是一意孤行,执意发布相关限制措施。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陈继红分析,美国市场的消费品供应高度依赖集装箱海运,若美方强行征收高额船舶港口费,全球航运企业被迫提升海运运价,这些成本将无可避免地转嫁至美国进口商,并进一步传导至终端消费者,令商品价格全面上扬,加重美国家庭支出压力。
陈继红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关研究表明,航运成本是全球通胀的重要驱动因素。当运价翻倍时,通胀率会上升0.7个百分点。近五年来,美国的通胀危机愈演愈烈,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20年1月的257.97点一路高攀至2024年12月的308.41点。美国国内物价水平处在历史性高位,通胀压力也达到近40年高位。如果美国进一步征收港口费用,必将导致美国的物价和通胀压力更加失控。
陈继红进一步表示,世界航运理事会(WSC)警告称,该措施实质上是变相征税,不仅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加剧通胀,还可能冲击年出口额超7500亿美元的美国海运贸易,损害依赖出口的产业和就业市场。
此外,陈继红说,美国的措施会导致航运公司进行运力调整。航运公司在美线单航次平均利润通常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不等,巨额的港口费用,将迫使美航线船公司减少挂靠频次或退出市场,运力将进一步出现结构性短缺,从而导致运价飞涨。研究表明,1%的运力减少可能导致2%-5%的运价上升。运力短缺进一步推高运价,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至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美国通胀危机将更加严重。
专家:加剧美国通货膨胀
陈继红称,2024年,美港口每次挂靠装卸量不足1020英尺标准箱(TEU)的航次占比高达62.07%。若港口费落地,航运公司将优先选择装卸能力更强的大型港口以降低单位成本,导致大港拥堵、小港废弃。
陈继红说,可以预见,洛杉矶、长滩等大港吞吐量或骤增30%-50%,超出基础设施承载极限,形成“肠梗阻”式物流网络滞塞,码头作业效率下降,船舶滞港时间拉长,物流链条受到拖累,整体供应链成本陡增。美国国内依赖的内陆公共点运输(OCP)及内陆点多式联运(IPI)模式高度依赖港口与陆路运输的无缝衔接。一旦港口端瘫痪,货物周转周期、陆路运输距离也将无可避免地拉长。对于家具、农产品等低货值商品而言,物流成本占比或将突破盈亏平衡点。
陈继红表示,国际航运公会(ICS)警告港口拥堵将导致集装箱运费上涨43%-71%。美国物流网络本已面临压力,若再遭此冲击,必然导致供应链运行梗塞和成本上扬,市场不确定性将陡增,进而影响商业投资和美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总之,美方的这种非理性措施非但难以实现单方面制裁的目标,反而将深度冲击美国经济,加剧美国通货膨胀,损害美本土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美国短视的保护主义政策终将自食其果,可谓伤人未遂,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