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机械小黄人”高空舞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52:00    

“机械小黄人”高空舞臂

邯郸供电机器人应用实现效率翻倍与安全升级

4月12日10时,在磁县下庄店村10千伏九龙口线主线98号杆作业现场,一台机器人正在进行高空带电作业。只见它精准剥线、小心翼翼地穿线、最后完成搭火……一切动作流畅而准确,完全没有生涩和凝滞。不远处的地面,工作人员正认真地隔着屏幕遥控指挥……

带电作业就是在用户停电“零感知”情况下,对线路进行隐患紧急消缺,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用电需求。

在电力行业,带电作业一直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工人们不仅要在高空作业,还要面对带电环境带来的种种危险。

那么,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登场,究竟能为传统的带电作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机器人进行引接线操作。

从高空作业到地面操控

程云是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组成员,有着3年带电作业的经历,对带电作业的艰辛与危险有着切身体会。今年3月,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引入带电作业机器人,这也让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角色——带电作业机器人操作手。

4月12日10时,程云和搭档站在磁县下庄店村10千伏九龙口线主线98号杆作业现场。与以往不同,他身上没有披着厚重的绝缘服,没有站在15米高的绝缘斗内,只是轻点手中平板电脑,被精准送到高空作业位置的“机械小黄人”便开始“舞动双臂”。

它一只“手臂”精准捏起引流线,另一只熟练举起剥线器,两只“眼睛”,也就是传感器,左右“观望”,动作灵活迅速。约30分钟,它就完成了带电接三相引流线作业。

“带电机器人作业主要通过抓线、穿线、剥线、接线4个步骤,完成带电接引流线作业,能够在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减少人工操作,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高压带电设备,大大降低了带电作业安全风险。”程云一边紧盯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时间效率的对比,是检验技术成果的最好标准。过去人工带电作业,仅带电接引流线一项工作就要耗费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两个小时多是耗在做绝缘遮蔽上。”程云说,在过去的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需要穿戴重达11斤的绝缘装备,乘坐斗臂车抵达作业区域。人体绝缘遮蔽只是保障工作的一环,到达作业区域后,还需要对作业区域周边的线路进行遮蔽。

“以前开展这类作业,耗时极长,危险性大。别看都是行家里手,每次作业前,我们心里也会紧张。特别到了夏天,高温加上厚重的绝缘服,工作还没推进多少,人就已经被汗水浸透,全身湿漉漉的,每一个操作都在考验着体力的极限。”他感慨道。

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改变了这一局面。以这次带电接三相引流线作业为例,机器人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定位作业位置,精准操作,无需像人工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绝缘遮蔽。

“现在有了带电作业机器人,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只需要在地面通过遥控器和屏幕进行操作,就能完成简单的高空作业任务。”程云感慨道。

程云操控斗臂,将带电作业机器人送至作业位置。

效率提升40%以上,同时有效保障安全

通过地面智能终端的远程操控,带电作业机器人凭借多维度传感系统和自主规划路径的算法,使作业效率提高了40%以上。

那么,带电作业机器人可以进行哪些高空作业?

“使用机器人辅助或者代替部分高风险带电作业,可以适应高温天气等恶劣作业环境。”国网邯郸供电公司设备管理部配网不停电作业管理宋旭山说。

带电作业机器人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视觉力觉感知,实现作业点位的精准识别、实时建模与作业力量的精准控制。它采用双臂人机共融、协同作业的模式,作业人员在下方操控斗臂,把机器人送至作业位置后,一键下达操作步骤指令,机器人便能开始工作。

此外,机器人具备根据需求进一步扩展作业种类的能力。通过更换末端工具,可执行断接引流线、安装故障指示器、接地环、驱鸟器等多样化任务。

“这些场景在供电检修中极为常见,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以往,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一个包含5名带电作业工的班组,采用多人轮班作业模式。而如今,机器人能够连续工作8小时,作业人员仅需负责安全监护即可。”宋旭山介绍,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有效规避触电等安全隐患,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系数。

与传统带电作业相比,带电作业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其多维度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控作业环境、精准分析电网数据,保障每一个步骤准确无误。通过自主规划路径,机器人可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调整,规避人工操作的繁琐与误差。

下一步,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将深入推进五大场景工作与现场作业的常态化融合,构建“智能运维+带电作业”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体系。重点突破带电更换绝缘子、修剪树枝等复杂场景的智能化作业应用,通过多机协同作业与自适应机械臂的集成应用,实现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预计年底前形成新项目标准化作业方案,将复杂场景带电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同时有效保障操作人员安全。

记者 赵鸿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