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淄博市桓台县因建成我国长江以北首个整建制“吨粮县”而出名。而今,数字赋能农业发展,江北“吨粮首县”又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4月15日,“行走黄河”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淄博市桓台县。
手机上一点,上百亩的麦田就开始了水肥一体滴灌;手机上再一点,天气、墒情等信息信手可得;还是手机上一点,就能查询到粮站收粮价格……在桓台数字农业平台上,种地已经变得数字化。
“我们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在平台实时监测全县30万亩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水肥药精准化管理,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管理体系。” 中化现代农业华北大区总经理助理时立波介绍。
不仅如此,通过“数字中心+服务点+种粮大户”的模式,规模种植户还可以获得“耕、种、收、管、储”全产业链服务。“我们通过订单方式为种植户提升亩产价值,2021年到2024年这三年时间,这种模式服务了桓台6个服务点、50余规模种粮大户、5万亩农田,亩均收益提高200元左右。” 时立波说,通过“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了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如今种粮,数字化建设至为关键。
“桓台抓住淄博市建设数字中心城市的契机,搭建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平台,采集全部8个镇(街道)311个村(居)的基础数据,上线电子地块25.6万余亩,占比82%。”桓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文华介绍,平台“云端”集成耕地管理数字化档案、优质品种库和标准种植方案库,通过手机APP精准推送标准方案、种植计划和农事建议,为越来越多的农户提供实时在线指导服务。
数字赋能的桓台农业,成效如何?
——为农户实现节本增收。李文华介绍,通过精准水肥药施用、智能农机装备和智能决策系统等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降本增效提质,仅一产种植,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李文华介绍,借助数字大田、数字平台,形成了“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增强产业链”的桓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种植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保证了从业者的稳定性。
广袤田野涌动科技浪潮,数字赋能农业全领域各环节,促进桓台现代农业发展更具特色,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更多“桓台经验”。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刘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