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先秦时期荆楚大地的重要支点作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8:45:00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担当。新春伊始,湖北全省上下第一时间召开“新春第一会”,打响湖北“支点建设”的发令枪。湖北地区古称荆楚大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四海九州之内的“支点地区”。鉴往知今话未来,探寻古代荆楚崛起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基因,对于新时代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略支点:地理枢纽奠定文明交汇格局

荆楚大地战略地位突出。荆楚大地地处九州腹地,以“西通巴蜀、东连吴越、北接中原、南极潇湘”的区位优势,构建起长江中游文明走廊的战略支点。早在夏朝,“禹别九州”,荆州便是九州之一。商朝,“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荆楚大地正是位于中原之南的重要一极。《诗经·商颂》有记:“维女荆楚,居国南乡。”黄陂商代盘龙城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是商王朝统治经略南方的一座重镇,也是江汉平原地区战略地位突出的有力实证。西周时期,楚国先祖因辅佐文王、武王有功,被周成王封于荆山地区。此后,楚国充分发挥“四方之中”的优势,融汇吸收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之所长,以筚路蓝缕的气魄,纵横历史达八百年之久,成为先秦时期最为强大的方国之一。楚成王时,楚国凭借着“方城为城,汉水为池”的地理优势,崛起为沃野千里的南方大国。周天子也曾赋予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之后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军事硬实力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文化软实力上“一鸣惊人”“止戈为武”,综合国力达到顶峰。战国时期,楚国东并吴越,西收巴蜀,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国土最大的国家。

物产支点:资源禀赋催生经济辐射动能

荆楚大地物产资源丰富。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丰饶物产与随枣走廊“金道锡行”的战略资源,使荆楚大地成为先秦时期长江流域最重要的物资供给中心。其“饭稻羹鱼”“犀兕麋鹿满之”的资源禀赋,不仅支撑起了楚国“带甲百万,粟支十年”的强国地位,更通过四通八达的商贸网络,形成辐射江淮、巴蜀乃至整个华夏的跨区域经济辐射力。《尚书·禹贡》记载,荆州位于江汉之上,有云梦大泽可供耕作,有十余种地方特产能当贡品,可向大禹领导的中原上国进贡“玄纁玑组”(彩色的丝绸和成串的珍珠)。春秋时期,荆楚大地早在先秦时期便是物阜民丰,仓廪殷实。晋文公重耳曾不无感慨地对楚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大冶铜绿山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据推算累计产铜不少于8万~12万吨。这里的铜锡矿产源源不断从运往黄河流域的商周王朝,形成了著名的铜锡流动之路:“金道锡行”。“金道锡行”为中华早期国家的崛起和中华礼乐文明的绵延赓续,提供战略性物资支撑。楚国还是先秦时期唯一同时使用金、银、铜三种金属铸币的国家。楚国金币“郢爰”,又称“爰金”“印子金”,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黄金铸币。发达先进的货币体系是楚国贸易繁盛的实证,更是荆楚大地重要经济支点作用的有力体现。

技艺支点:工匠精神铸就创新发展高地

荆楚大地工匠技艺发达。从曾侯乙墓青铜编钟的精密铸造到楚式漆器“朱画其内,墨染其外”的工艺美学,荆楚工匠创造的“失蜡法”“髹漆术”等核心技术体系,标志着先秦手工业的巅峰成就,更使楚地成为青铜冶铸、丝织刺绣、竹木漆器等领域的技术输出源头,为荆楚大地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科技支撑。在青铜冶铸方面,楚国依托铜绿山大规模铜矿采冶中心,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到铸造的完整产业链。楚人善于学习和创新,他们融汇多方青铜器工艺特征,博采众长、恣意发展,推陈出新多种先进的铸造工艺,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式青铜器风格。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编钟,运用分范铸造与失蜡法结合工艺,纹饰繁复精密,展现了荆楚青铜冶铸对中原技术的吸收与超越,成为南北冶金文明交融的技术高地。在丝织刺绣方面,荆楚工匠凭借湿润气候与桑蚕资源,发展出领先的提花织造与锁绣工艺。被誉为“丝绸宝库”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丝织品,其织造之精、品种之多、花色之美,令人赞叹。其中龙凤纹衾绣面上,飞龙腾跃,凤鸟柔美,互相盘绕,细致精美。龙凤虎纹绣罗衣纹样形象生动、巧夺天工,印证了《楚辞》中“纂组绮缟”的华美记载,奠定了长江流域丝织业的技术标杆。在竹木漆器方面,楚人依托丰富的漆树资源,吸收中原华夏文化和江汉土著文化,使髹漆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荆楚地区独具特色的漆器工艺系统,并逐渐向外辐射,开创了辉煌的漆器时代。楚式漆器出土文物数量繁多,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皆有漆器随葬。奢华者有虎座鸟架鼓、凤鸟双联杯、彩绘木雕座屏等精美工艺品;朴素者亦有耳杯、盒、豆、盘、碗、勺等生活用品。荆楚漆器不仅实用与礼器功能兼备,其纹饰体系更影响了秦汉漆艺风格,成为东亚漆文化的重要源头。

文化支点:荆风楚韵成就中华文明坐标

荆楚大地文学艺术繁荣。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文学家在学习、借鉴楚歌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楚辞”。《楚辞》“惊采绝艳”,其浪漫主义审美以及充满想象与激情的文化精神,不仅开创了与中原“诗教传统”并峙的南方文化体系,更通过《离骚》《天问》等经典诗篇,构建起长江文明的精神象征符号。楚辞的节奏韵律善于变化,状物写景富于想象,表情达意委婉,充满了浪漫的幻想、飞扬的个性和自由的精神,与《诗经》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离骚》中的千古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已成为全体华夏儿女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荆楚大地孕育出的各类艺术形式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华彩。绘画上,《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是我国最早的人物肖像帛画;包山2号墓、曾侯乙墓等楚墓出土的多件漆木器上均绘有漆画,其中用线条呈现图案的表现方法,是中国画中线条运用的鼻祖。音乐上,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成为世代传颂的佳话。伯牙所弹奏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金唱片送入太空,在宇宙中永久播放。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

精神支点:筚路蓝缕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荆楚大地民族精神彰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锻铸了荆楚儿女不畏艰辛,永续奋斗的文化底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锐意进取精神,激扬了荆楚大地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时代强音;“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包容精神,孕育了荆楚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荆楚血脉矢志不渝、赤诚报国的忠贞品格。这些宝贵精神品格滋养了荆楚儿女近千年之久,使得楚国从方圆不过50里的小国发展成为“地方五千里,车千乘,马万匹”的超级大国,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做出了荆楚贡献。荆楚大地所孕育的宝贵精神始终存续,不断融入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在数千年的民族兴衰激荡中不断凝练升华。直至今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荆楚大地支点作用的新时代启示

三千年云梦奔涌,九万里荆风浩荡。先秦荆楚大地以地理枢纽为基、物产资源为脉、工匠技艺为骨、文化精神为魂,在华夏文明初曙之时便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支点格局。这种“鼎立中原而辐辏四方”的支点智慧,在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焕发新生:当“九省通衢”化作立体交通网络的关键枢轴,“鱼米之乡”转型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创新极核,“青铜冶铸”锻造成大国重器的智慧芯片,“惟楚有材”升华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密码,“筚路蓝缕”淬炼成民族复兴的核心动能——荆楚大地正以历史支点的厚重积淀,撬动新时代发展杠杆。这启示我们:支点之要不仅在枢纽地位的物质承载,更在于以文明韧性涵养战略定力,以创新锐气突破发展阈值,以文化自觉构筑价值坐标,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荆楚支点终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坐标系上,刻写下“于斯为盛”的时代标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胡珂曜(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研究生)

岑雨晨(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研究生,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李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