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代吴江诗人,孜孜26年研究另一位曾被诬告吃尽苦头的吴江诗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26:00    

最近读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人物传记《冰雪秋笳:吴兆骞流影》,传记主角是清初吴江诗人吴兆骞,作者是当代吴江诗人汤海山。关于吴兆骞的身世,大致可概括如下:他生于明末江苏吴江一个官宦之家,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科举作弊案遭人诬陷,被流放塞外绝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康熙元年(1662年),他的诗友顾贞观在给他的一封信中立下誓言要救他还乡。后来,顾贞观结识了纳兰性德,经他们两人及徐乾学、徐元文、宋德宜等诸多友人的勠力营救,吴兆骞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终被允许纳资赎归。3年后病逝京城。他生前,徐乾学为他的大量诗作刻《秋笳集》,传世至今。

汤海山的作品

《冰雪秋笳》是我读过的不寻常的一本传记作品。重要的一点是,如此大部头的传记,书后竟没有标注任何参考文献。据作者在后记里介绍,他写作此书从动笔之日算起,历经26年,其间参阅过数以千计包括各种史志在内的书籍和文章。然而,在自己的书后没有列出一篇参考文献,只能说明作者非常确定这本传记里没有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26年来,作者孜孜以求,数易其稿,推倒重写,未尝改变初衷,就是因为在他视野所及对吴兆骞的研究里,有许多疑案没有破解,更有一些谬妄之论广为流传。从本书的论述来看,作者的研究方法旨在拨云去雾,回到360多年前的事件源头,依据浩如烟海的当事人的诗文、信件等一手资料,事析秋毫,见微知著,还原真相。

吴兆骞在宁古塔遣戍地撰写的诗集《秋笳集》,今存八卷,有诗约七百余首。资料

作者以此法“破解最关键的若干历史疑案”:其一,关于清初那件南闱科场案,顺治皇帝的判决是,两名正副主考官立斩,十八名同考官处绞,八名涉案考生革去举人,流放宁古塔。吴兆骞不在“显有情弊”的考生名单中,还被允许参加了复试,但他成了几名作弊考生之外莫名增加的被判流刑者。他触犯龙颜的原因,一般认为其中一桩是复试时交了白卷。对此有三种说法:因病曳白、战栗失次、恃才傲物。今查资料,即见“战栗失次”说:“四月复试于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以翔实的事实证据质疑了前两种说法后,也并未采信貌似符合吴兆骞狷介个性的“恃才傲物”说,理由是,如果此说成立,就不能解释他自愿参加科举,并在中举后“为奔赴远大前程”而北上进京。作者认为,虽然吴兆骞的思想可能“秘密地属于过去的王朝”,但他参加科举和北上进京,是完全出自个人真实意愿的选择。而随着科场案愈演愈烈,加之莫须有的谣诼之祸,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同样也是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作者在对此事件作举证分析后,一言以蔽之:“交白卷,是一个完成性格的行为。”以诗人的语言道出明清之交表现在吴兆骞身上的世情人性的复杂。至于那个谣诼之谜,即究竟是谁诬告吴兆骞,使他获罪,作者也在吴兆骞和亲友的通信中找到蛛丝马迹,点明了此人身份。竟是族中吴兆骞的一位叔祖。

其二,作者在书中也披露了顾贞观、纳兰性德和他父亲纳兰明珠、徐乾学及徐元文兄弟、宋德宜等人勠力救回吴兆骞的细节。难如登天的是,这个案子是顺治钦定的,要放归吴兆骞必得康熙点头。他们先是设法让康熙看到吴兆骞为皇室祭祀长白山神而作的《长白山赋》,继而“竞说动龙颜”,终以“侍中表奏”,以呈送御览的书面形式促使皇帝御批表态。这个侍中,非纳兰性德莫属。

令人动容的是,倾尽全力赎归吴兆骞后,没有一人有一点点“居功”的表现。在徐乾学《喜吴汉槎南归》一诗中有“不信遐陬生马角,谁知彩笔动龙颜”之句,意思是,真不信在那边塞绝域“乌鸦白头”“马生角”,但这样不可能的事成了现实,谁知是你的彩笔感动了龙颜。把功劳归于吴兆骞的稀世才情和皇帝的怜才。顾贞观在吴兆骞赎归前因母亲去世不得不奔丧南还,临行前给吴兆骞写了一封信,表达不能在京等他的歉意,并特别嘱咐道:“此举相公乔梓(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父子)实大费苦心,而健老(徐乾学)长兄,真切相为,尤不减骨肉。”更强调纳兰性德和你是“前世宿缘”。完全把功劳归于他人,归于不可知的“前世宿缘”。

为什么这几人会有如此非凡的气度和胸襟?这和作者在书中浓墨重彩表达的比友谊分量更重的诺言有关。1662年,在吴兆骞流放宁古塔3年后,顾贞观给他写了一封不寻常的信,在信中他向吴兆骞透露了一个行动计划: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勉力寻找机缘为对方作生还之计。他表示,如果患难不相顾、戚属不相保,就不配再言“怜才惜别”、朋友情谊等语。或许正因为顾贞观许下的这个诺言太重,在这次通信后的10年里,两人之间反而没再有联系,不写信,不寄诗词。

吴兆骞画像。资料

在那些艰难无望的岁月里,吴兆骞可能想象不到,顾贞观始终不渝地在践行他的诺言。顾贞观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科举。他在顺治朝从未有过入仕之意,但如今他的计划改变了他的立场。二是他在徐乾学的介绍下结识了纳兰性德,并终以他为吴兆骞写的感人至深的两首《金缕曲》打动了后者。纳兰性德也以一首《金缕曲》答复了他,甚至许下“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的重诺。意思是我答应你,从此除了救回吴兆骞其他都不重要。两人为朋友所吟唱之“金缕曲”,表达了彼此间的深情厚谊,词中价值更高的显然是对朋友郑重许下的诺言。友谊是相互的,诺言是自己的,即使为此付出所有,都可以与对方“无关”。凭这一点,即可知今天戏曲舞台上仍在上演的所谓“顾、吴反目”戏,属无稽之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同样也不只是爱情。就在顾贞观给吴兆骞写那封信的康熙元年,吴兆骞的妻子葛采真在安排好两个幼女后,踏上了出塞伴夫君之路。她先坐船到京城,大半年后获得批准从京城出发去宁古塔,凭一双三寸小脚,在凛冽寒风和冰天雪地里走了100多天,终于和分离5年的夫君团聚。关于这件事,作者以诗人的热情和极美的语言称颂葛采真那坚韧的爱。何谓“坚韧的爱”?在作者笔下其实就是一种本分,是对本分朴素的认知和执着。正如顾贞观对友情的理解:若患难不相顾,就不配谈友情。这是朋友的本分。作者又说,达到如此境界的爱人和朋友,可遇不可求。因此,吴兆骞又是幸运的。在这个意义上,《冰雪秋笳》才配谈友情和爱情。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

原标题:《当代吴江诗人,孜孜26年研究另一位曾被诬告吃尽苦头的吴江诗人》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来源:作者:张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