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戴佩琪
日前,在厦门大学的一堂思政课上,一位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王奇琦形象为原型的AI数字人,正与同学们开展教学讨论。
这堂《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思政课程是厦门大学“AI+思政”教学改革的又一次尝试。王奇琦介绍,这堂课是根据以往的思政课程数据制作而成。老师用数字人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随后引导讨论和深入思考。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实实在在提升了思政课的‘抬头率’,激烈的讨论让课堂由学生被动参与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数字人则让思政课由‘理论说教’变为生动叙述和沉浸式体验。”王奇琦说。
2024级本科生陈敬灵在课后写下感想:“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思维,但无法替代价值判断。确保AI算法公正,防止偏见,才能让技术服务人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方式,减少算法偏见,明确人机责任归属,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2024级本科生梁姝雅则在课后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厦门大学,类似AI数字人思政课程这样的创新实践并非孤例。
“从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数据库,到举办‘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到建设智能化教师综合研修平台;从打造‘指尖上的厦大’网上展馆群,到建成《资本论》数字纪念馆和南洋数字图书馆……学校已初步形成‘数据库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智慧生态构建’的立体化数字思政体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介绍,未来他们还将探索VR校史课程、AI学生画像、思政课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等新技术应用,让思政课更加沉浸和生动。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